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变化表明上海(  )
    A . 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 . 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 . 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D . 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 了大清皇朝的覆......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辫子剪掉了,服饰改换了;龙旗扔掉了,五色旗飘起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自由尽是新风尚”,这是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改良的最好概括。

    材料三: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它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巨大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1. (1) 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这一事件在社会风俗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和重要政治成果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民国时期出现的“新风尚”。
    3. (3) 材料三说明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 步入近代,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孕育了许多新的因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 (1) 任务一(分析图表——解读经济发展)

      图一中李鸿章创办的实业有哪些特点?简述这些实业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图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简述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外部原因。
    3. (3) 任务二(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

      (注:①《义勇军进行曲》②《保卫黄河》③《暴风骤雨》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请将以上文学艺术作品按照要求分类整理。(请任选一组作答)

      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

    4. (4) 任务三(分析称呼——解读社会生活发展)
       

      ××××前

      ××××后

      称呼

      大人、老爷、老太爷、少爷

      先生、君、同志

      礼节

      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鞠躬、脱帽、握手

      材料中的称呼、礼节发生了什么变化?

    5. (5) 任务四(走近城市——见证历史变迁)

          上海史事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

      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④上海创办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

      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

      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表格中整理的上海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中日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即“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 (1) 据材料一,概括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3. (3) 据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探究用史实证明这个观点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不断试错的认识。
  • 1. 观察以下《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的年份

    引入上海的年份

    引入重庆的年份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A . 中国近代化呈现区域差距 B . 上海科技水平很先进 C . 重庆发展落后于全国 D . 中国与世界差距拉大
  • 1. 在1905年北京的街头,人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 
    A . 关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的情形 B . 关于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C . 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D . 关于废止缠足的法令
  • 1.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
    A . 男尊女卑 B . 新旧并呈 C . 封闭保守 D . 自由博爱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剩”“抚”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
    2. (2) 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
    3. (3) 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
  • 1.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数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以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 
    A . 夹缝求生,艰难发展 B .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C . 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D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1.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一个必须执行的命令。这反映了(  ) 
    A .   落后习俗已被彻底废除 B . 留辫受到当时人们抵制 C . 剪辫、易服体现新风尚 D . 民国成立促进社会变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