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
  • 1.

    食盐被称为“百味之首”,是重要的调味品。各类古籍记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制盐方法。

    I.运城“池盐”人们将盐池内清水(含有Na+、Cl-、Mg2+等)引入旁边耕成畦垄的地里。“待夏秋之交,南风(热风)大起,则一宵(一夜)结成,名曰颗盐(粗盐)。若盐析出时刮东北风(冷风),则味苦(含硫酸镁)色恶,不堪食用。”

    (1)当温度高于________℃时,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南风(热风)大起后结成的粗盐依旧含有微量硫酸镁等杂质,可采用______(填标号)淋洗最佳。

    A. 蒸馏水B. 饱和硫酸镁溶液C. 饱和氯化钠溶液

    (3)结合溶解度曲线解释,刮东北风(冷风)时析出盐、味苦的原因________。

    (4)25℃时,将40g硫酸镁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Ⅱ.莆田“海盐”明代《兴化府志·货殖志》记载:“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田用晒法”,即“晒盐”法是莆田独创。

    (5)相比“煮盐”、“煎盐”,从能源利用角度分析“晒盐”的优点是________。

    (6)海水中NaCl含量为2%~3%,则50g海水最多能晒出________g的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