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
  • 1.

    小明从超市买来一袋干果,发现袋里有一小纸包,上面标明“铁系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这包脱氧剂产生了探究兴趣。

    【查阅资料】

    ①这种铁系食品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活性炭和氯化钠是辅助材料,能提升脱氧效果。

    ③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可以得到血红色溶液,常用于Fe3+的检验。

    【提出问题】

    (1)此包食品脱氧剂中铁粉是否变质?

    假设1:铁粉没有变质

    假设2:铁粉部分变质

    假设3:铁粉全部变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A。

    产生大量气泡。

    脱氧剂中含有

    烧杯中溶液呈浅棕黄色,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

    脱氧剂中含有

    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1中,向其中滴入KSCN溶液。

    【实验探究1】

    (2)写出①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假设2正确。

    【实验探究2】

    (3)小明为证明此包食品脱氧剂中还有氯化钠,再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2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证明,食品脱氧剂中含有氯化钠,请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评价】

    (4)小亮认为小明的检验方案并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你认为其原因是

基础巩固 换一批
  • 1.

    化学科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工艺中蕴含着对化学知识的运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有“涑帛”的方法,将“贝壳灰”和“草木灰”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用来洗涤丝帛,所得丝帛顺滑亮丽。某学习兴趣小组对该项传统工艺十分感兴趣,于是展开了探究之旅。

    【查阅资料】

    ①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

    ②脱胶率越高,所得丝帛越顺滑亮丽,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pH=11.6,浓度为1%的KOH溶液pH=12.2。

    【提出问题】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I:只含有KOH;猜想II:含有KOH、Ca(OH)2;猜想III:含有KOH、K2CO3;猜想IV:含有KOH、Ca(OH)2、K2CO3

    (1)如图所示,步骤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1{#/blank#}。

    (2)猜想{#blank#}2{#/blank#}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blank#}3{#/blank#}。(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3)小组同学对丙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无明显现象

    证明该溶液中没有{#blank#}4{#/blank#}

    2

    另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

    {#blank#}5{#/blank#}

    证明溶液中没有K2CO3

    【交流讨论】

    (4)有同学提出实验2得到的结论不够准确,原因是:{#blank#}6{#/blank#}。

    (5)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实验3,请填写表格。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3

    {#blank#}7{#/blank#}

    证明溶液中有K2CO3

    【实验结论】

    (6)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blank#}8{#/blank#}(填化学式)。

    【综合分析】

    (7)结合图分析,为什么古人不直接用草木灰溶液“涑帛”,而要将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后加水所得的溶液用于“涑帛”?{#blank#}9{#/blank#}。

  • 2.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可溶性碱与某些盐反应的实验时,对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后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作出了猜想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猜想①:可能是Na2CO3和NaOH;猜想②:可能只有NaOH;猜想③:可能是{#blank#}1{#/blank#}。

    【活动探究】如图所示对以上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2)根据上图你得出猜想{#blank#}2{#/blank#}正确。

    (3)写出a点发生的化学方程式{#blank#}3{#/blank#}。

    (4)你认为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用以下实验方案也能证明该猜想是否正确。

    方案: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blank#}4{#/blank#},也可证明该猜想正确。

    【反思与拓展】

    (5)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blank#}5{#/blank#}。

  • 3.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同学们在进行劳动实践的时候发现,种植时用草木灰施肥,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对草木灰成分展开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农作物秸秆、柴草等植物体燃烧后,剩余的灰烬称为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还含有少量硫酸钾和氯化钾;

    【进行实验】

    (1)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生成的气体可使{#blank#}1{#/blank#}变浑浊,由此可以得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2)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水浸洗,过滤,得到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对草木灰中其它成分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步骤1:取少量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

    {#blank#}2{#/blank#},说明草木灰中含有硫酸钾

    步骤2:取少量步骤1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blank#}3{#/blank#}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草木灰中含有氯化钾

    【反思交流】

    (3)有同学认为步骤1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blank#}4{#/blank#};

    【实验改进】

    (4)为使步骤1得到的结论更严谨,你认为如何完善步骤1{#blank#}5{#/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