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节俗,赛龙舟往往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自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怀疑。到了现代,闻一多在《端午考)等论文中,认为赛龙舟是以龙为图腾的古代越民族,在年复一年的竞渡活动中形成的。

    ②而随着社会发展,龙舟的“龙”成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象征。鼓声起,龙舟发,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传达着一个共同的朴素愿望:期盼未来的美好生活。崇尚集体协作的龙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集聚在共同的文化轨道。

    (摘编自《赛龙舟,从两千年前乘风破浪而来》,《中国青年报》2022年6月2日)

    材料二:

    ①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24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中,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这正是广东龙舟雕刻工作室张伟潮的龙头作品。雕龙头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手工制作龙头需要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花费的时间短则一周,长则十来二十天,但是前期的功夫常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②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说:“龙舟技艺并非一时一刻可以学会的,但是要对龙舟产生兴趣。从小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同,这才是我们的根和魂。”

    (摘编自《龙船头背后的匠心传承》,《潇湘晨报》2022年6月1日)

    材料三:

    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且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摘编自《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传承历史中》,《淮南日报》2022年6月1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隋朝时期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赛龙舟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这一观点提出怀疑。 B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节俗,其中“龙”在社会发展中,成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象征。 C . 手工制作龙头从前期准备到最终完成,需经历十多道工序,短则一周,长则十来二十天。 D . 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龙舟文化出现的时间早于屈原所处的年代。
    2. (2) 请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龙舟文化有哪些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