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文学作品阅读

    名优逸事 汪曾祺

    萧长华

    ①萧先生八十多岁时身体还很好。腿脚利落,腰板不塌。他的长寿之道有三:饮食清淡,经常步行,问心无愧。

    ②萧先生从不坐车。上哪儿去,都是地下走。早年在“宫里”当差,上颐和园去唱戏,也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从城里到颐和园,少说也有三十里。北京人说:走为百练之祖,是一点不错的。

    ③萧老自奉甚薄。他到天津去演戏,自备伙食。一棵白菜,两刀切四爿,一顿吃四分之一。餐餐如此:窝头,熬白菜。他上女婿家去看女儿,问:“今儿吃什么呀?”—— “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④萧先生偶尔吃一顿好的:包饺子。他吃饺子还不蘸醋。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开”了。

    ⑤萧先生不是不懂得吃。有人看见,在酒席上,清汤鱼翅上来了,他照样扁着筷子夹了一大块往嘴里送。

    ⑥懂得吃而不吃,这是真的节俭。

    ⑦萧先生一辈子挣的钱不少,都为别人花了。他买了几处“义地”,是专为死后没有葬身之所的穷苦的同行预备的。有唱戏的 “苦哈哈”,死了老人,办不了事,到萧先生那儿,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一面就开箱子取钱。

    ⑧“三反”“五反”的时候,一个演员被打成了“老虎”,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辣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XX ,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

    赞曰:

    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

    姜妙香

    ①姜妙香,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②他的学生上他家去,他总是站起来,双手当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③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穿好了靴子,总觉得不大得劲。“唔,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的跟包叫申四。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④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那是敌伪的时候。姜先生拿了“戏份儿”回家。那会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帘。“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⑤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⑥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扬长而去。姜先生在后面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⑦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⑧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⑨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有人来的时候,就指指,摇头。

    赞曰:

    温柔敦厚,有何不好?“文革”英雄,愧对此老。

    注释:①“优”指优伶,旧时的戏曲、戏剧演员,俗称戏子。“名”指出名的,名优即出名的戏子,也称名伶。

    1. (1) 根据文章内容,请参照范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人公的相关事件,完成表格。

      人物

      事件

      萧长华

      萧先生从不坐车,且自奉甚薄

      姜妙香

      姜先生表演时,跟包拿错了靴子,却毫不生气。

    2. (2)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选择以下句子中的一句,具体分析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

      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开”了。

      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3. (3) 两则短文,作者都以“赞曰”作结。小语认为划线的两处“赞曰”可以略去不读,小文持反对意见,你支持谁?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
    4. (4) 选文记录的是两位名伶的一些生活琐事,透过这些琐事,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名伶身上散发着一些温暖我们读者的人性之光(优秀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