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因此,文学作品对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言说历史还是现代作家试图借历史以增强话语力量的策略,现代文学批评中也始终有一个潜在的历史标准,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成为文学批评的准则之一。

    ②以往学界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梳理主要聚焦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或写实、批判、抒情、大众化传统等。这种研究范式有待完善,因为上述对文学传统的概括只包含了创作方法、文本特征、教化宗旨的传统,而没有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写作传统”和“文类功能传统”。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参与历史言说是常有的现象。文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因而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堪称传统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

    ③现代文学对历史的认知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文学研究理应重视这种作用。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等人的事迹和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完全有必要以文学为本体来考察这一传统的诸多方面,这对把握作为特殊历史的百年中国文学史是必不可少的。

    ④“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梳理这一传统有助于理解新文学重视历史表意功能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机制。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善于到历史中寻求资源的文学,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选择了前者。

    ⑤中国历史精神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最坚固的根基。“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人文化成”“以文传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思想,都与“以文见史”传统有密切关系。而对“国家”“进步”“未来”的不同理解,最终决定着这一传统在文学发展长河中不同的继承与拓展方式。

    ⑥“文史不分家”的观念影响到现代作家的写作方式,作为一种文史合一的写作传统,它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现实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驱者首开“以文见史”的先河。在新文学运动兴起之前,历史演义已蔚为大观,这是促动新文学发生的一个不应被忽略的背景。文史兼修的教育方式和文史兼备的知识结构,对五四新文学家处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有直接影响,对此后作家也有深远影响,古典文史观是促进这一传统形成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⑦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新写作范式,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⑧“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紧密相连。审美意识不是凝固的概念而是历史性概念。现代化的曲折历程铸就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其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意识与历史意识交融在一起。对史诗品格的追求、对反映生活深度与广度的追求、对大众化趣味的追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吁求等,都与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形成相互借力、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意识对作家审美理想的熔炼同样至关重要,“以文见史”有时也会成为促进文学传播和接受的积极因素。

    ⑨“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

    ⑩文学史是特殊的历史,它虽然不能完全走向“以史量文”,但也绝不能彻底抛弃历史维度。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文学史撰写提出了历史标准方面的要求。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⑪“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⑫文学史研究不能缺少历史的维度。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对历史意义的追求是很多作家共有的价值取向。例如,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虽属虚构作品,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作者总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将其呈现为文学作品,他的《蚀》《子夜》《林家铺子》等都堪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立此存照”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化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与“以文见史”写作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激荡,成果丰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研究(1917—2019)”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是对中国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 B . 以往学界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概括只包含了创作方法、文本特征、教化宗旨的传统,这种研究范式并不完善。 C . 梁启超等先驱者首开“以文见史”先河,这是促动五四新文学发生的一个不被忽略的背景。 D .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紧密相连。历史意识对作家审美理想的熔炼至关重要,“以文见史”成为促进文学传播和接受的积极因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促使它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新写作范式。 B . 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现代作家对“以文见史”有不同的继承与拓展,源于其对“国家”“进步”“未来”等有不同理解。 C . 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这是因为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 D .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虽属虚构作品,但它总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不久被呈现为文学作品的,所以也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 )
      A .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B .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中国农妇真诚的颂歌,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C . 《再别康桥》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D .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4. (4) 请简要梳理选文的行文脉络。
    5. (5) 《茶馆》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