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传统节日是一种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公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呈现了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等具有本土属性的核心价值。所以,中国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传统节日在构建和增强公众的国家认同感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美妙传说、历史渊源与独特情趣,从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形式与不同内容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方面,寄托着各族人民的憧憬。

    传统节日的“尚圆”情结勾勒出民族情怀。例如,在春节,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表达了人们祈盼团圆的心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期盼团圆的心理不再局限于家人之间,而是逐步引申到邻里、社区乃至整个民族。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祈求团圆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追求,更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思想元素。

    传统节日的“仁孝”文化彰显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敬奉祖先,清明节、中元节祭祀已故的先人,重阳节敬老爱老,都是传统文化中“孝悌”文化的具体表现。节日传统中重人伦孝悌的这种血亲观念经过人们的代代相传与不断沿袭,已经演变成今天不忘故旧、注重人情、与人为善的美德。这不仅能唤起整个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民族情操。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忠义爱国的精神而被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蕴涵着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而每年春节,海外唐人街到处可见的舞狮活动,仿佛都在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中国人,这其中包含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所以,春节又承载了维护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内核。

    仪式是伴随传统节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赋予不同传统节日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仪式同时也是民族集体意识表达的重要形式。这是因为,通过仪式,不仅个体存在的文化意义得到满足与被认可,而且节日仪式的参与者也由此获得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

    首先,传统节日仪式呈现文化符号,延续文化传承。几乎所有的仪式都具有特殊的象征符号。通过主题设置、符号运行、时空展演,不同节日仪式输送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从而构建或提升了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传统节日仪式也是如此,它通过民族历史文化符号的呈现来塑造公众的国家认同感。

    其次,传统节日仪式强化家族意识,凝聚国家向心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具有强大的整合社会、维系家族情感的功能。春节的拜神祭祖、清明节的扫墓祭祀、端午节的拜祭龙祖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这些仪式不仅连接了个体与家族的关系,表达了个体对家族的情感,培养了个体忠于家族与祖先的人伦观念,而且延续了家族社会生命,维系了社会的平衡性,最终实现家族社会共同体意识,增强了整个家族的国家认同感。

    最后,传统节日仪式彰显身份特征,强化身份认同感。身份认同的产生是个人作为国家主体拥护和热爱自己国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与力量源泉,因而强化身份认同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个人的国家认同感,这是凝聚国家集体意识的必要环节。在中国,春节的拜神祭祖、清明时节的上坟扫墓、重阳期间的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仪式诠释着深刻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使得社会公众可以明显意识到同为华夏儿女、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提供了原始养分。

    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我们应当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保持传统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遵从传统节日传承的活态性,把传统节日文化置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转换,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心理特点与接受水平。

    (摘编自刘森林《传统节日对构建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什么是节日?节日就是庆祝,就是人们打破日常状态进入共同欢聚的日子。因此,节日是“拒绝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是“重新建立所有人的相互交往的契机”。

    节日庆典的首要本质在于创造性。节日经验就如同艺术经验一样,能够使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构建相互交往的“公共场域”和形成一种使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得以实现的“共同体”意识。节日还使人在交往活动中实现情感共享,让人们在共同体中寻求节日表征蕴含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关于世界存在的普遍性意义理解和解释。

    节日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过什么样的节日,而在于欢度节日活动经验本身。节日作为一种活动,重要的是过节者的“绝对在场”、投身到节日的经验活动中,在达到高度自我充实的瞬间中实现心灵交会。可以说,如游戏一般,节日“同戏者”用真实的感受和经验充实着节日时间内容,节日庆祝的标志在于,“它只是对参加到其中去的人才具有某种意义”,需要的是主动、自觉、直接和有意识的“过节”亲身经验。总之,节日庆祝是一种特殊的、必须带有一切自觉性来进行的活动,过节者在参与节日活动中,节日本身的意义才真正地产生和显现出来。

    (摘编自张能为《经验“节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存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传统节日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具有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在构建和增强公众的国家认同感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B . 传统节日中注重人伦孝悌的“仁孝”文化彰显了民族观念,这种文化不仅能唤起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C . 传统节日仪式都是通过主题设置来增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的,从而构建或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延续文化传承。 D . 在中国,春节的拜神祭祖、清明时节的上坟扫墓等传统节日仪式诠释着深刻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强化了同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都有其美妙传说、历中渊源与独特情趣,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憧憬。 B . 中国传统节日能够使中国人在庆祝活动中,构建相互交往的“公共场域”和形成一种使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得以实现的“共同体”意识。 C . 对于传统节日,我们一方面要激活其文化内涵,保持其作为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另一方面要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转换,使其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 D . 只有过节者“绝对在场”,主动、直接投身到节日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节日感受和节日经验,节日的意义才能自然地产生和显现出来。
    3. (3)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或由来的描述,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传统节日具有‘尚圆’情结”观点的一项是( )
      A .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伤害人畜,而“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赶“年”兽。 B . 相传嫦娥因误食仙丹而飞升月宫,人们为了纪念她,于中秋之夜赏月、吃月饼,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中秋节,又称“月亮节”。 C . “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感念介子推不求利禄的忠臣之志而修祠立庙、以寄哀思的节日,时间是清明前一天,主要习俗有吃冷食,祭祀、踏青等。 D . 相传屈原因不满楚国的政治腐败,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会划龙舟、吃粽子,由此逐步形成端午节,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
    4. (4) 下列关于人们设计的清明节LOGO,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LOGO采用中国印章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属性。 B . LOGO采用中英文双标识,目的是让世界人民都能理解并接纳。 C . LOGO中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体现了不忘故旧的美德。 D . LOGO抽取仪式符号,体现了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仁孝”文化。
    5. (5) 参与中国传统节日仪式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