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Ⅰ

    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诗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诗对于孔子而言,具有双重意涵:一方面是他所构想的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打开了面向自然、天道的探问之路。在礼乐与自然之间,表现出伦理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张力。

    与之相应,《论语》关于诗的言说有两种类型:一是在礼乐文化架构内展开的诗教,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立论;二是无言之教,如“吾与点也”“天何言哉”等诗性言说。

    孔子诗教的要义,首先在于生命的提升、人格的形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论述,阐明了求学者的进阶历程。诗以人情为本,易于感人,适合于初学者,通过对美刺之诗的研习,能够兴起好善恶恶之心——朱熹的这一解释,重在阐明诗对于君子人格的养成具有兴发的作用。从“兴于诗”的人格培养视角出发,诗教聚焦于对生命中的仁性的启导。与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有所不同,孔子与门人的对话常常是感悟式的、微言大义的。通过这种兴发式的对话,开启了体认仁性的意义之门。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指点即着眼于此:“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这里说的“犹正墙面而立”,指的是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二南”之诗,是对周朝王畿内婚姻、礼俗、政教之美善的称道。孔子对此非常赞赏,故而对孔鲤说,如果不读“二南”这样人伦之本、王化之基的诗,简直是寸步难行。

    由于诗的隐喻性内涵,对《诗经》的理解既需要悟性,也需要学养上的储备。在诗意与学养之间,存在着相互阐发的关系。在孔门弟子中,可与言诗者有二人——子贡、子夏。宋儒谢良佐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在孔子与子夏关于《诗经·卫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讨论中,二人展开了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从原诗的美人描写,到孔子“绘事后素”的引申,再到仁与礼的本末关系,在感悟式的对话中,打开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阐释空间。连孔子也禁不住大赞子夏,称“起予者商也”(卜商字子夏)。这段讨论通过意义的感悟,揭示了诗与礼乐之间的微妙联系。超 然 客 公 众 号

    “兴于诗”重在人格的成长,“诗可以观”则打开了面向风俗、自然、天道的探问之路。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向弟子门人发出召唤:“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朱熹特别强调:“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在此章中,诗所承担的功能是如此多样。后儒把“兴观群怨”解释为引譬连类以为比兴、观览风俗之盛衰、群居相切磋、怨刺上政,整体上显得局促。比如,观的意义,既有观览风俗的狭义的一面,也有俯察天地、仰观宇宙的另一面。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吾与点也”的喟叹,同样展示了诗教向自然之道展开的面向: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表面上看来,可以从礼乐教化的角度来阐释曾皙描绘的这幅“春服图”。但更有意味的是,曾皙那种与天地同流的胸次、万物各得其所的言外之意,才是孔子发出感喟的深层原因。与后儒的理解不同,孔子思想中的这种超越性,是其诗教保持活力的动力源泉,这为在现代情境中转化孔子的诗学资源提供了思路。从这一认知出发,可以摆脱旧礼乐论的束缚,从美学和美育的视角发掘出了孔子诗教在伦理之外的文化价值。

    在孔子的诗性世界中,时间的流转、万物的生长、天道的流行是礼乐文化的源泉。对于自然、天道的探问,形成了富于深意的“无言之教”。在《论语·阳货》中,孔子道:“予欲无言。”擅长言谈的子贡大为不解。无言,后儒释为“戒人慎言”,与孔子本意相隔较远。孔子的“无言之教”,实则打开了诗教的宇宙论视野。无言,既来自自然的启示,也来自从天道以观人文的深刻洞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声中,孔子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之中体悟到了生命运行的自然法则。

    孔子诗教体现出礼乐秩序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张力。这里既有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文理想的向往,也有对万物的感怀、对天道的默识洞察。礼乐、自然虽有分别,但在孔子的世界里,二者又是相互联通的。在现代语境中,“礼乐即自然”的理念,与美育思想相呼应,转化了儒家的伦理取向,为新礼乐的诞生带来了启示。

    (摘编自张重岗《孔子诗教的文化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春秋时期各学派的学者成长的进阶之路。 B . “犹正墙面而立”,是说阅读“二南”之诗要面对着墙站立,端正学习态度。 C . “起予者商也”,这是孔子对弟子子夏的称赞,学生的观点对老师也有启发。 D . “逝者如斯夫”,这是孔子从流水之中体悟到了自然法则后轻松快乐的表达。
    2.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诗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对孔子诗教思想的理解不应该僵化。 B . 在《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展现出高超的辩论技巧,但其表达方式不如孔子高明。 C . 旧礼乐论具有局限性,而孔子思想中的超越性有助于现代人摆脱旧礼乐论的束缚。 D . 在孔子的诗教中,礼乐与自然虽有分别,但又相互联通,这能为新礼乐的诞生带来启示。
    3. (3)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诗以人情为本,易于感人,适合初学者,通过研习美刺之诗,能够兴起好善恶恶之心。 B . “兴观群怨”指的就是引譬连类以为比兴、观览风俗之盛衰、群居相切磋、怨刺上政。 C . 孔子赞同曾皙描绘的“春服图”,从礼乐教化的角度出发,就可探知孔子诗学的主要内涵。 D . 孔子说的“予欲无言”指向的是“无言之教”的诗学观,核心思想是劝人要谨慎发言。
    4. (4) 下列《论语》中的语句,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本文最后一段支持段落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D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 (5) 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