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属于“君子理想”范畴。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息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 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只是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扭曲、遮蔽了,人向规范化的仁道礼仪走近时,远离了心灵的自由空间。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 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 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对“君子”的境界规定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外在的“礼”(即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即“君子”“贤达”“圣人”等)的形式趋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仁”(即主体意识的崇高化、道德化、价值化)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也为揭示人的复杂性开创了一条艺术道路。 不仅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人格有分裂错位特点,而且创作者本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和思想也往往呈南辕北辙、极难相融的态势,“文不如其人”的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这说明,要想达到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反证人格修养之于作家、艺术家之重要与迫切。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

    材料二: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其目标是实现大同社会,其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人文主义视野中,人是万物之灵,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而不断进步,达到圣人的境界。 而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君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来被孔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局限于有地位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特征。根据孔子的说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君子表里如一,行事无愧于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心态是坦然、真诚的,不会因为外在的形式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君子行胜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也不会空谈不做。

    君子有礼有节,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处世原则是以礼待人、以礼治己、以礼化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情绪而伤害他人或自己。

    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价值观是以德为本、以义为准,不会因为财富或权力而改变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不会因为人的身份或言辞而加以偏袒或歧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君子既要对自己有所期许,也要对他人有所尊重;既要对道德有所追求,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君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心感受君子的魅力,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赋予君子精神时代的内涵。

    (摘编自尘乐《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境界的差异,于是有了“君子”与“小人”之分。 B . 孔子认为,君子提高修养不仅要学习“诗书六艺之文”,更要躬行实践,即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C . 如何成为真正的“君子”,先贤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孟子就认为君子既要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也要注重外在道德规范。 D .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仁”的人格化最终成了“君子”的人格要求和具体显现。 B .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但导致了许多“文不如其人”现象的出现。 C . 孔子认为,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将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D .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被孔子赋予新的含义,在新时代,我们也可以赋予君子新的内涵。
    3.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运用了引用、对比论证方法,以“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文章,脉络清晰。 B . 材料二第一段分析了儒家的价值内涵,并指出了君子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C . 材料二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君子的特征,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并无主次之分。 D . 材料二末段分析了君子内涵,指出君子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要传承和弘扬君子的精神。
    4. (4) 下列选项中的君子,最能体现“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特征的一项是( )
      A .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从来不马虎对待的。 B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C . “君子求诸己”,意思是遇到问题,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要求,责备自己。 D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某人说得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某人不好否定他的一切。
    5. (5) 君子人格的养成往往需要发挥“外化”作用,请说说材料一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