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红楼梦》之所以能在中国小说史上永居巅峰,历久不衰,其原因之一便是它所具有的丰富意蕴与充满言外之意的表现技巧,而叙事空白是实现这一特点的重要途径。叙事空白指的是叙事作品中的某些意义在文本中未被传达出来或未被明确传达出来的表述策略,它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普遍存在的叙事交流现象。

    首先是叙事时间上的空白。叙事时间不等于故事时间,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托多罗夫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红楼梦》第一回到第三回,写了七年事,却只用了三回的笔墨。而从第十八回至第五十三回上半回,一共三十五回,这么长的篇幅,故事时间却只经过了一年。为何这两部分所占篇幅与时间的比值差距如此之大?或许是曹雪芹的时间观念与现实不同。曹雪芹所选的时间是一种心理时间、情感时间,所以时间在他的笔下可以随着主观意愿被随意放慢拉长,切割省略。通过这样的叙事时间,能更好地把我们带进曹雪芹笔下那些女孩子微妙细腻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她们扑朔迷离、不易捕捉的心理感受和变幻无穷的思绪情感。

    其次是叙事视角上的空白。《红楼梦》经常灵活变换叙述视角。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段,采取的是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叙事和间接叙事相结合,且间接叙事并没有限制众人眼光,从不同人的视角观察同一场景。叙事视角会在各种角色之间进行跳转,让读者感知到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的间接叙事中,读者站在黛玉的位置上,用黛玉陌生的眼睛打量贾府的日用排场和礼仪规范。贾府众人对于林黛玉的到来及感想未作描述,读者只能透过黛玉的眼睛去观察、猜测,也非得是黛玉的眼睛,才能看得如此细密周详,由此人物的性格也便自然鲜明地流露出来。透过黛玉的眼睛去打量,勾起了阅读接受者的新奇感和悬念感。除此之外,贾宝玉则经过多次渲染和铺垫,才隆重登场,读者也随着黛玉的心中疑惑与好奇而格外期待。若直接以全知视角叙事,未必能创造这样的接受效果和阅读趣味。

    再次是叙事语式上的空白。叙事语式指的是叙述者向人们讲述故事的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红楼梦》中的叙事空白主要集中在叙述上,我们在读《红楼梦》时会注意到,文本经常只叙述周围人的语言、行动,而刻意不去描述当事人的存在,从而留下情节空白。第二十二回,凤姐暗暗打趣戏子的模样像黛玉,在场众人,宝钗长于人情世故,显然明白,但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但他了解黛玉,亦不会说。唯有湘云性格耿直,直接挑明了凤姐的话,急得宝玉忙给湘云使眼色提示。只通过这样一件事,三个人的性格都一览无余。事件中的主人公黛玉当时明明也在场,作者却偏不写黛玉如何,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曾雪芹巧妙地以“不写之写”,创造了许多颇具意味的叙事空白,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予人以想象之余地。这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表达方式,不仅赋予了《红楼梦》文本的深层次含义,也使之呈现出朦胧隽永的意境之美,增添了作品言近旨远、余味曲包的艺术魅力,从而带给读者更多的审美愉悦。

    (摘编自樊庆彦、杨娅《<红楼梦>叙事空白谟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采用叙事空白的策略,是《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永居巅峰,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B . 叙事时间不等于故事时间,因此时间在作者笔下可以随着作者的主观意愿被随意改变。 C . 叙事视角在各种角色之间转换,可以让读者感知到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心理活动。 D . 《红楼梦》制造情节空白的方法之一是刻意不描述当事人,而只描述当事人周边的人物。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文章全文围绕叙事空白这一概念,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叙事空白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B . 文章第二段通过比较《红楼梦》中两个部分叙事篇幅和时间的不同,论证了叙事时间与人物塑造有关。 C . 通过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林黛玉进贾府”要比“宝玉出场”更能体现视角空白在文本中的艺术价值。 D . 尾段收束全文,指出叙事空白不仅对《红楼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还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红楼梦》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与叙事语式上皆使用了叙事空白的表述策略,主要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 B . 曹雪芹通过对叙事时间的控制,让读者进入书中人物微妙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体会书中人物复杂的情感。 C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属于传统文艺理论,与“叙事空白”这类现代文艺理论可以相互阐释。 D .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个渔翁,四周皆为空白,这种绘画的留白与文章的叙事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