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 , 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注:①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zhú):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B .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C .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D .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 B . 忝,意为“辱没”,该字在本文中的用法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忝”字不同。 C . 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D . 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从“先王耀德不观兵”的基本观点出发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 B . 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的实例,主张用礼法去教化百姓,最终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 C . 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这不是崇尚武力,而是体恤百姓、为国除害。 D . 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最终只落得荒服诸侯不再来朝见的结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②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5. (5) 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