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野之上

    苏天真

    那个偏隅一方的村落,就是的故乡——失曹河。它被周围的矮山卧龙般围起,仿佛安详地躺在春天的摇篮里回忆。火车从它的腰间驶过,车窗外,春天的大门洞开,万簇光芒从泥土中射出,照亮所有越冬而来的植物,和所有埋在土地中的种子。①大自然将绿色和花朵点燃,在车窗两边铺开了或葱绿或金黄的缎带,涂抹了原野,树梢、鸟儿,天空和云朵,大地繁茂,红瘦绿肥。整个原野和世界都正忙于生长,广袤的土地上,植物们的生长虽拥挤而不混乱。那些浓密的庄稼、野草,荆棘,灌木已把整个原野封锁,连河道,坝埂,溪涧,山道、草绿,栅栏,桥涵……也被全部占满。

    进入庐南的列车继续喧嚣远去,人车稀少,景色更加迷人。东南群山连绵,沿途山谷沟壑、田园炊烟的朴素清静,就像是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粉墙黛瓦,柴扉鸡鸣,溪流清且泛起涟漪,石桥两岸荻花白絮。但刻骨的伤感突然敲击了我的双眼,要是能够推开车窗,清风抹在脸上,那就是回到了少年。我的灵魂犹知这小径一样被掩理,被丢失。我承认我被原野所征服。就算偶尔从黑夜与北方长驱而来的寒凤也不能让原野低首,因为生长是春天的宏大象征。②一撮嫩绿的苗儿,在经历激越和萌动之后,充满结实的力量,像从岁月中伸出来的手臂,有力地钳制住了我。这原野的盛事,将在明亮的苍穹下,悄消完成。

    万物从容,唯我慌张。我在想,春天的原野隐匿有生命和死亡的气息,这正是万物发轫的力量所在,这世界没有比生与死靠得更近的事物,正如光芒从四面八方袭来,它将整个原野刷上绿油油的油漆,包围了山峦,原野,大地,蔓延至无边无垠的天尽头,那些生长皆归功于死亡,没有死亡,哪有万物之始。

    往故乡去,一路田舍山村,山不算深山,混杂了初春的寒冷,混杂着春草的萌动。天空碧蓝如洗,一座石桥横陈脚下,不出数步便见竹篱木栅,围着一个个枯疏的小院。山坡平缓,村落静谧,山坳里房屋散落,不见人影。路前阔大的原野是一片收割过的稻田,一簇簇稻茬枯白,其间却有断绿生出,细幼表嫩,泽气丰沛。

    但我并不陶醉和迷恋春天暴动般的生长。此时,万物在生长中抬高大地,曾经板结的小径茅草疯长,把小径覆盖。一些树留存着,附着曾在此生活的烟火气息。他们的痕迹寄生在树上,但原野依稀生动。草木在长,也在衰老枯萎,但我却在它们之间找回散去的先人的灵魂。

    一个人的命运永运被情势所裹挟,但凡心有格局,不为世俗规则所囿,遇事不惊,宠辱皆忘。一直在磊落、单纯及天真,何曾动摇懈怠?这是陶潜,李白、苏轼等践行晴耕雨读的一生写照。只可惜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我穿行于原野荆棘中,满身伤痕。生活一直在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如何跟自己的内心独处。

    当我们从一个静止的制高点向下看,那些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年复一年,总有一天成就你一颗珍珠或者全子,只要自己不先撤手放弃。

    所以,命运的改变如同蹦极,但它们只在内部,外在的变忧,由时间操控,我并不看重。我一直喜欢那些烟火气息十足,以及以英雄豪杰命名的地名,以一种标志的方式,永远与天地同在,如家乡的夹板石、牛王庙,观音台,失曹河、将军山……如果你认为它们会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因为名字已成为年代久远的符号。

    如果删除原野的成分,我不知道对故乡的情感是否会减弱一些。是的,原野上的草木山川是故乡最柔软的部分。那个叫夹板石的地方,是不是真有一块庇护一方水土的巨石?有文字说三国曹魏屯兵于此,于帅帐首置有两块石板,石上镌刻“旗杆石”,俗称“夹板石”,看罢令人哑然。这当然与当时的地名无关,而曹魏的旗杆置于此,则是关乎这方水土的今生来世的描述。③无边的云彩漫涌恣意,淡青的山峦在云端上翻滚,将军横刀立马,士兵披甲戴盔,威风凛凛,正策马疾驰而来,两边的路基犹如马蹄卷起尘雾,厮杀震天,天昏地暗,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何时都让人产生沙场鏖战的联想。此刻,一辆小汽车沿着公路向东疾驰,几头黄牛在农人的牵扯下慢悠悠地越过路面,向着对岸草木深处更深处。

    在夹板石面前,忽然想起儿时家父教我的这首《观沧海》,不禁有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的你情万丈之感慨。而今,夹板石也只剩下年边高大的石条横卧于村前的路基旁杂草萋萋。“旗杆石”字字沉静,在阳光下越发闪光,而在阴雨迷蒙中又包裹着一层神秘的气息。有时,我会看上许久,一时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代,现代,只在恍惚一眼间。

    三十年前,我从这片土地走进城市,我最初的人生梦想是从这里发源,这里的山水田囤和树木竹草,是我的精神养分,她的兴衰捆绑着我情感中的每一根种经。

    而今,我走进一家小院,露天地面被水泥硬化,院里有鸡觅食。有一老者坐在小院石凳上,烟雾罩住他赤红的面庞,沉默如那张石凳,我主动凑过去与他搭讪,我说我也是这个村的人,待我说出我父母的名时,他才把现在的我和童年的我统一到我身上。④那份神情,有点羞怯,有点欣悦。我印象中他就像清水中的一条鱼,那么适意。

    年月悄无声息地苍老着,似晚秋霜风。霜风吹败了草木,置身这白白苍苍的暮霭晨雾,听闻这响如天籁的溪声河流,看尽这山野间绚烂的红蓼黄菊……这就是最爱的故乡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的开头介绍了“我”的故乡——失曹河的景色;被矮山包围,火车从腰间驶过,生机盎然。 B . 【一】的倒数第二段选取天空、石桥、竹篱木栅,小院等景物,不见人影,体现了村落的静谧、荒凉。 C . 家乡的夹板石、牛王庙、将军山等地名或烟火气十足,或与英雄豪杰有关,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夹板石。 D . 现在的夹板石只剩下半边高大的石条横卧于村前的路基旁,虽然已不完整,但依然能触动作者的内心。
    2. (2)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主要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点燃”“铺开”“涂抹”的动作,展示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 B . 句子②中的“钳制”具有力量感,照应前文“充满结实的力量”,表现了“我”被嫩绿的苗儿深深地吸引。 C . 句子③由历史写到当下,过去夹板石将士威风凛凛,策马奔腾的场景与现在农人悠闲牧牛的场景形成对比。 D . 句子④具体展现了村中老者的神态,并运用比喻手法,将处于闲适状态中的老者比作清水中的鱼,生动形象。
    3. (3) 文章以“原野之上”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 (4) 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