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 , 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材料二: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陈仲弓,陈寔,字仲弓,东汉人。③元方:陈纪,陈寔之子。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子A德高B则配天C深D则配海E若予之F言G行H事之I实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以……为乐,是意动用法,和成语“安贫乐道”中的“乐”意义和用法不同。 B . 弗之视,指不去看它,“以其无礼于晋”表示因他对晋国无礼,两者结构不同。 C . 府君,指太守,和《孔雀东南飞》中“还部白府君”中的“府君”意义相同。 D . 放,指驱逐、流放,和《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见放为”的“放”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昭王要送给孔子用象牙装饰的车子,宰予先以孔子不会使用这辆车为由婉拒,然后借助孔子的日常用度和言行举止等表现做出说明。 B . 在宰予看来,孔子有志于重振道德礼义,但如今没有君主愿意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张,不然的话也不必让他出使楚国而且遭到这番羞辱。 C . 元方对施加刑罚的太守和遭受处罚的父亲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客引用《易经》中的言论,是想指出元方的回答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D . 客的设问步步推进,他最后用驼背之人弯着腰表示恭敬来诘难元方的不回答其实是不能答,在元方举出三个事例后无言以对,羞愧退去。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

      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 (5) 结合材料一的信息来看,你认为孔子是否会认可元方回答问题的言辞?请做出判断并简述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