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二:教科书中的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邱少云、蒋道平、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杨利伟、屠呦呦。

    材料三:1956年到1966年我国工业品主要增长情况。

    产品名称

    1956年产量

    1966年产量

    增长(%)

    原煤(万吨

    11000

    25200

    129.9

    发电量(亿)

    166

    825

    397

    原油(万吨

    116

    1455

    1154

    钢(万吨)

    447

    1532

    243

    机床(万台

    2.59

    5.49

    112

    汽车(万辆)

    0.17

    5.59

    3188

    棉纱(万吨)

    95.2

    156.50

    64

    化纤(万吨)

    (57年)0.02

    7.58

    37800

    自行车(万辆

    64

    205.3

    220

    缝纫机(万絮)

    20.6

    142.40

    590

    手表(万只)

    (57年)0.04

    128.90

    322100

    ——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材料四:1958年6月21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8月3日社论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 (1)  材料一的结论是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基于这个结论,大会指出了当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2. (2) 要把材料二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分为两类,你会怎么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3. (3)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它与材料二中同时期英雄人物有何联系
    4. (4) 材料四总路线的指引对当时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