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幼刻苦学儒,不奖励             俟:等待 B . 句读之不知,之不解             惑:糊涂 C .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低下 D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对参加科举殿试录取为一、二、三甲者的统称。 B . 谥,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C .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用文言写的内容充实、质朴流畅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 D . 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传指与经书相关的传记,后以经传泛指儒家的重要典籍。
    3. (3) 下列对《师说》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 .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 作者对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自身反而不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讽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