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
  • 1. 种子大小是作物重要的产量性状。研究者对野生型拟南芥(2n=10)进行诱变筛选到一株种子增大的突变体。通过遗传分析和测序,发现野生型DAI基因发生一个碱基G到A的替换,突变后的基因为隐性基因,据此推测突变体的表型与其有关,开展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拟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野生型DAI基因转入突变体植株,若突变体表型确由该突变造成,则转基因植株的种子大小应与植株的种子大小相近。
    2. (2) 用PCR反应扩增DAI基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和进行切割,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为确保插入的DAI基因可以正常表达,其上下游序列需具备
    3. (3) 转化后,T-DNA(其内部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换)可在基因组单一位点插入也可以同时插入多个位点。在插入片段均遵循基因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前提下,选出单一位点插入的植株,并进一步获得目的基因稳定遗传的植株(如图),用于后续验证突变基因与表型的关系。

      ①农杆菌转化T0代植株并自交,将T1代种子播种在选择培养基上,能够萌发并生长的阳性个体即表示其基因组中插入      ▲      

      ②T1代阳性植株自交所得的T2代种子按单株收种并播种于选择培养基,选择阳性率约      ▲      %的培养基中幼苗继续培养。

      ③将②中选出的T2代阳性植株      ▲      (填“自交”、“与野生型杂交”或“与突变体杂交”)所得的T3代种子按单株收种并播种于选择培养基,阳性率达到      ▲      %的培养基中的幼苗即为目标转基因植株。为便于在后续研究中检测该突变,研究者利用PCR扩增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片段,再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X切割产物,通过核酸电泳即可进行突变检测,相关信息见下。

      在电泳图中将酶切结果对应位置的条带涂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