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指在人类意识的渗透下,自然原本的特色被进一步改善和发挥,使其具有审美性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其中,大多数美学研究者赞同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只是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如有的主张自然美源于“情感化”,运用“移情”解释自然美;有的则主张自然美源自“实践化”,认为劳动实践是自然美得以生成的路径。

    ②但“自然人化”命题,难以有效解释“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美丑并存现象,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之间的内在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束缚,没有借鉴现代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也没有承续中国传统的有机自然观。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便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高扬人的主体性大旗,强调对抗自然、征服自然,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美才开始受到关注;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因象征自由、浪漫而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到现代,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自然在“诗意地栖居”等思想中,方成为自然本身。

    ③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实与西方之“自然”在内涵上存在着错位:前者具有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④20世纪90年代,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观察维度也不同;生态美,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自由的关系,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则强调形式的艺术性,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⑤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汲取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文化,以深化生态世界观;坚持生态审美原则,从生态维度重新理解美与丑,进而从自然出发、以追求自然本真之美;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⑥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交汇融合。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自然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物质性存在,而是处于整体有机关联且动态流变之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存在;作为审美者的人,也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⑦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是诉诸本真生命样态,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学研究者虽然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但一致赞成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 B . 自然的审美价值在西方文化中长期遭到否定,直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才成为重要审美对象。 C . 在西方,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以及“诗意地栖居”等思想的出现,自然方成为自然本身。 D . 中国与西方在“自然”的内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指向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多次引用中国传统观点和主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平等的自然生命观。 B . 文章在论述中国生态型美学观时,从勃兴时间、内涵、发展历程等角度予以了阐释,论证周密严谨。 C . 文章分析了自然美学在中国与西方的演进过程,重点论证了两者同步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 D . 第⑥段分析了“自然人化”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与“人的自然化”,体现了辩证发展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今天,“自然人化”一直是我国美学界进行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B . 由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化”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间的内在冲突。 C . 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强调自然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这一点要明显优于西方的自然观。 D . 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