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化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广西开学考)  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碳的单质都是黑色 B . 植物光合作用可将转变为 C . CO和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 .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 1. (2024·宜州模拟) 材料伴随着主火炬塔被点燃,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盛大开幕。本届亚运会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零碳甲醇(CH3OH)作为主火炬塔燃料,实现循环内的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助力打造碳中和亚运会。

    据悉,此次用以,点燃主火炬的零碳甲醇,由吉利控股集团生产制备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产自其投资的安阳绿色甲醇工厂,利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如图9所示),并由吉利远程甲醇动力重卡提供运输保障。每生产1吨零碳甲醇可以消纳1.375吨的CO2 , 实现循环内零碳排放,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

    图9

    根据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亚运会上使用的零碳甲醇,“零碳”是指
    2. (2) 甲醇(CH3OH)由种元素组成,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 (3) 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或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10所示。

      图10

      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是,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2024·自贡模拟)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C .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火箭燃料 D .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 1. (2024·潮州模拟) 我国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 CO2排放,实现 CO2“零排放”。
    1. (1) “碳”排放:减少CO2排放,你还有哪些做法(写一种)。
    2. (2) “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 绿色植物通过吸收CO2

      ②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生成(写名称)。

      ③ 风化的岩石如 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 CO2和 H2O 转化为 Ca(HCO3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碳”利用:

      ① 超临界 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 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② 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 1. (2024·西山模拟) 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列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是(   )
    A . 光合作用 B .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C . 局部地区的人工降雨 D . 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
  • 1. (2024九下·连州模拟)

    我国承诺:2030 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 , 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I.碳排放:

    (1)查阅图 1,动植物呼吸(选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Ⅱ.碳中和:

    (2)自然吸收:查阅图 1,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工业上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集”技术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操作1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可能会形成效应。

    ③反应、分离室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高温反应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⑤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

  • 1. (2024·沅江模拟)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 , Y为C6H12O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 . 图二转化1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C . 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 .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 1. (2024·广东模拟) 以“绿动地球、智造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于2023年8月26日至28日在四川德阳举办。下列关于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 B .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 .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D .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出行方式
  • 1. (2024·茂名模拟)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因此,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1. (1) Ⅰ.从地球带上去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等原料制氧,写出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航天工业以空气为原料制氧,工业上选择空气的主要原因是

    2. (2) 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其过程可用如图所示实验模拟。

        

      ①浸入液氮3min后,试管内产生约占其容积1/3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1min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

      ②上述实验利用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由实验现象可知,两种气体中沸点比较高的气体是

    3. (3) 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填“>”或“<”)

    4. (4) Ⅱ.在天宫制出来早期空间站利用过氧化钠()、超氧化钾()等物质制氧,其原理表示如下:

           

      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

    5. (5) 目前空间站已实现电解水制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 (6) 空间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解决“气体从哪里来”的问题必然伴生着“气体往哪里去”的问题。为此,科学家设计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现了“水-氧-碳”的循环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a.“水-氧-碳”的循环转化,减少了氧气的携带量,减轻了火箭和飞船的载重

      b.电解水在产生氧气的同时产生氢气,系统需要对氢气进行转化

      c.人体代谢产物中的水既有气态又有液态,设计系统时应考虑水的冷凝与净化

  • 1. (2024·茂名模拟)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技助力人工碳循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的燃烧在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是我国科学家正致力研发的项目。

    也是巨大的碳资源。目前,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根据与其他能源的耦合方式不同,的转化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三条途径。

    途径1: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催化重整为与CO。

    途径2:耦合零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图所示是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催化剂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工艺。

    途径3:直接转化利用技术。如以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驱动力,在温和条件下将直接转化为化学原料或燃料。

    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回归平衡。如何摆脱对含碳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化利用丰富的资源,跨越低碳及创新新能源,拥抱新式零碳能源,期待同学们学好和利用化学开创未来。

    1. (1) 写出自然界中吸收的一条途径:
    2. (2) 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3. (3) 我国科学家将直接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反应可表示为: , R的化学式是
    4. (4) 写出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5.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a.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途径2解决了氢气低成本制取和有效储存的难题

      c.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