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物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广东期中)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甲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1. (1) 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
    2. (2) 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3. (3) 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
    4. (4) 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5. (5) 如图乙是小车在棉布表面的运动过程,若以点O表示在棉布表面运动过程中的小车,请画出小车所受到的力。

      甲    乙

  • 1. (2024九下·成都模拟) 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将一块薄木板一端搁在长方体木块上,另一端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做成斜面,需使小车每次从斜面的顶端静止释放,比较在水平毛巾、棉布、木板上运动的距离,则下图中铺毛巾(图中波浪线)的最合理方法是

    A.      B.

    C.      D.

    (2)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时,阻力最大的接触面是,这是根据(选填“滑行距离”、“粗糙程度”)判断的;

    (3)由上述实验推测,若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的阻力为零,它将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4)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牛顿概括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架运输机沿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间隔相同时间,先后从飞机上静止释放三个相同的物资。不计空气阻力,那么,能正确表示在地面上观察物资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和着地位置的组合是

    A.①⑥       B.②⑤       C.③④       D.①④

  • 1. (2024八下·从江月考)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 (1) 如图所示,使小车从斜面顶端由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观察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发现小车在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
    2. (2) 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运动。说明物体的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3. (3)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___。
  • 1. (2024八下·黔东南期中)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来判断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1. (1) 使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毛巾表面上移动的距离。再分别换用棉布和木板表面进行两次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每次都使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相同;

      ②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

    2. (2) 十六世纪末,伽利略已通过类似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阻力的影响,它将在水平面上一直运动下去。因此,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图是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示意图,属于推理的是     .(选填“甲”或“乙);

    3. (3) 后来,笛卡尔进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将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十七世纪初,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对什么问题阐述有不足?
  • 1. (2024八下·合肥期中) 小红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甲                                        乙                                                丙                                        丁

    1. (1) 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
    2. (2) 改正错误后,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
    3. (3) 比较小车分别停在乙、丙、丁三图的位置发现,小车运动状态改变最慢的是在(选填“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做
  • 1. (2024八下·阜阳期中) 如图甲所示,2022年3月23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时利用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参与“太空抛物实验”,验证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小明猜想: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为了验证他的猜想,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 (1) 实验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2. (2) 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静止时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分析实验现象可知,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因为受到(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越(填“远”或“近”),速度减小得越(填“快”或“慢”),由此可推理得出: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运动;

    3. (3) 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王亚平将冰墩墩沿水平方向向左抛出。能表示冰墩墩被抛出(O为抛出点)后的运动轨迹的是图丙中的。小明的实验结论与太空授课时航天员利用“冰墩墩”完成实验所得的结论(填“相同”或“不相同”)。
  • 1. (2024八下·临泉期中)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

    1. (1) 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 (2) 通过实验能得出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 (3) 伽利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推测,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如果为零,它将做运动;
    4. (4) 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法。
  • 1. (2024八下·深圳期中)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叫(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由实验可以看出,小车在表面运动的距离最长(选填“毛巾”、“棉布”或“玻璃”),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

    (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阻力的作用,它将保持,说明物体的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选填字母)

    A.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B.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不能确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

    C.是在大量经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

  • 1. (2024八下·肇庆期中) 研究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时,使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毛巾表面上移动的距离。再分别换用棉布和木板表面进行两次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每次都使小车从斜面(选填“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

    ②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选填“长”或“短”)。

  • 1. (2024·南宁模拟) 小龙发现力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实验,他找了如下器材:表面平整的长木板(带斜面)、刻度尺、小车、木块、毛巾、棉布、钩码。

    1. (1) 如图1,小龙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同一小车每次从斜面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发现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长,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做运动。
    2. (2) 在十六世纪末,伽利略也进行过上述相关研究,如图2是他实验和推理的示意图,其中属于推理的是(选填“甲”或“乙”)图。
    3. (3) 在图1丙的基础上,再增加木块,可进行“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撞击木块,通过木块滑行距离判断动能的大小,可以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