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临平期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技术创新]

    图片

    农具名称

    作用

    ①____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②____

    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

    [文学创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一-杜甫

    1. (1) “第五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 (2) 将表格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并分别写出这两种生产工具的用途。
    3. (3) 唐朝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李白被誉为“”,杜甫的文学作品被称为“”。
    4. (4) 根据上述材料,有同学提炼了三个与创新有关的观点,请选择一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七下·义乌期中) 某校708班同学围绕“唐朝的繁荣与开放”的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一齐参与。

    【人物篇】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吴兢《贞观政要》卷四

    1. (1) 材料中的语句出自唐朝哪个皇帝?语句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唐朝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2. (2) 【制度篇】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多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其中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休还带有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取士通过分权形成新的官僚政治。

      ——改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指出“第二帝国”在制度方面出现哪些新变化。

    3. (3) 【技术篇】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当时便于灌溉和耕作的生产工具的名称。

    4. (4) 【外交篇】

      唐朝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

      ——杨毕坤《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请列举两个体现唐朝对外开放“大出大进”特点的历史事件。

    5.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朝代)兴盛所需具备的因素或条件。(至少三点)
  • 1. (2024七上·期中)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国史大纲》

    1. (1) 材料一中的“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该制度在唐朝有新发展,列举一例史实说明之。
    2. (2) 材料二:唐宋两朝科举考试对比表

      朝代

      录取人数

      进士待遇

      唐代

      共268榜,每榜录取76人

      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要做官,还须吏部铨选

      宋代

      共130榜,每榜录取840人

      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与宋代的哪一政策有关。

    3. (3) 材料三: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 1. (2024七下·诸暨月考)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 1. (2024七下·诸暨月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 . 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 . 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土科 C . 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 . 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 1. 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0%;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 12人,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有185 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 116人,比例近70%,进士为相者107 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60%。这说明( )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 
    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

    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 
    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 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制度 B .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D .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 1. 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 )

    序号

    举措

    影响

    秦始皇统一文字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根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

    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 . 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 . 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 . 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 . 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了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入上层社会的喜悦。导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因素是(  )
    A . 分封制 B . 察举制 C . 科举制 D . 郡县制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