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上·温州期末) 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老师组织同学们策划了“绵延不接的中华文明(从史前到南北朝)”云展览,请你积极参与。

    1. (1) 透过文物看历史。请选择一件展品进行讲解。
    2. (2) 文物布展讲类别。仿照答题纸上示例将上述展品归入不同的主题展厅并说明理由。
    3. (3) 云上办展促感悟。结合本次布展活动,请以“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主题撰写你的感悟。(要求: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言之成理,言简意赅。)
  • 1. (2024七上·柯桥区期末) 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 . 汉字的传播影响广泛 B .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 .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 . 汉字的造字方式固定单一
  • 1. (2024七上义乌·期末) 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篇]

    材料一:

    [交流篇]

    材料二: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开发篇]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持续发展。

    ——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民族篇]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

    1. (1) 写出图一工具的名称,它出土于哪一古人类遗址?图二的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2. (2) 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
  • 1. (2024七上义乌·期末)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该材料的大意是( )
    A . 华夏民族是由各族杂居交融而成 B . 交通便利是华夏民族形成的主因 C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D .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 1. (2024·萧山期中) 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出现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
    A . 仰韶遗址 B . 河姆渡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良渚遗址
  •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种植技术的提高 B .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 人工取火的发明 D . 建筑技术的进步
  • 1.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下列关于贾湖骨笛断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它应该早于夏朝 B . 它应该早于北京人时期 C . 它应该晚于炎黄时期 D . 它应该晚于河姆渡原始聚落
  • 1.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磨制工具的发展    ④房屋的出现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A . B . C . D .
  • 1.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而后世所谓诸夏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 . 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 .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C .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D .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