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 . 政府颁布法令,女子必须缠足 B . 李某见到政府领导必须磕头跪拜,称呼“张大人” C . 张某去参加科举考试 D . 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消息
  • 1.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 思想观念的转变 B . 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 . 社会生活的变化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 民国政府取消了以前“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体现了(  )  
    A . 尊重知识 B . 尊老爱幼 C . 文化多元 D . 自由平等
  • 1.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数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以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 
    A . 夹缝求生,艰难发展 B .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C . 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D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1.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一个必须执行的命令。这反映了(  ) 
    A .   落后习俗已被彻底废除 B . 留辫受到当时人们抵制 C . 剪辫、易服体现新风尚 D . 民国成立促进社会变迁
  • 1.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中华民国时期 D . 改革开放新时期
  • 1. 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
    A . 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B . 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 . 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D . 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
  • 1. 在鲁迅写的小说《风波》中曾描写过这样的情景:“伊(她)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上述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 影响了社会生活 C .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 指导了文学创作
  • 1.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B . 盲目学习推行西方礼节 C . 社会习俗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改变 D .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 1.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断发易服 B . 移风易俗 C . 实业救国 D . 践行民权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