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八上·松阳期末)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   )
    A .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B . 北洋政府的正式成立 C .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1. (2023八上·义乌期末) 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

    数额

    比重 (%)

    数额

    比重 (%)

    数额

    比重 (%)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材料二:1898 年 6 月 16 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三:1923 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要落空,渐渐有 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 (2) 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3. (3) 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实现“全人格的觉醒”?
  • 1. (2023八上·缙云期末)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材料一的内容来自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什么主张?
    2. (2) 材料二中的“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场革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3. (3) 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思想革命兴起的标志,说一说这场思想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 1. (2023八上·海曙期末) 行为判析题(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在答题卷空格中写上“正确”或“错误”,并说明理由。)
    1. (1) 小宁认为形成“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气候差异的因素是海陆位置。
    2. (2) 小波从远处拍摄我国某军事基地情况并发至朋友圈。
    3. (3)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英军进犯虎门时率兵抵抗,英勇搏斗,以身殉国。
    4. (4)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5. (5) 遵义会议上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1. (2023八上·海曙期末) “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  )

    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④结束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 (2023八上·海曙期末) 中国各社会阶层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材料一: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④“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 (1) 某同学搜集了若干资料,请将以上观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填序号)。
    2. (2) 孙中山在材料二中提出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这三个主张。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其主张所进行的革命实践(至少两项)。
    3. (3) 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过程的不同阶段,并概括这一过程呈现出的特点。
  • 1. (2023八上·海曙期末) 下图是我国近代重大周年历史事件(部分)。下列对空缺部分填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①鸦片战争爆发    ②甲午战争爆发    ③一二•九运动 B . ①金田起义   ②武昌起义    ③九一八事变 C . ①洋务运动开始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卢沟桥事变 D . ①《天津条约》签订    ②黄花岗起义    ③九一八事变
  • 1. (2023八上·海曙期末) 纵观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的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一个古老儒家帝国历尽无比艰难,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1840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见下图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三: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革命力量的变化】

    材料四:五四运动后期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新的革命力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人民日报》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此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中与图1相比较,图2开始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图2中湖北织布局的创办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中“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指的是什么制度的终结?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新的革命力量”指什么?“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怎样的准备?
  • 1. (2023八上·东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1911年的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 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编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1. (1) 请结合梁启超的反思,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2. (2) 写出材料二中的“价值重建运动”的性质,并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1. (2022八上·余杭月考)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世人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钟南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从中国近代史角度看,下列历史事件中,见证了武汉是座英雄城市的有(    )

    ①辛亥革命首发地    ② 八七会议     ③ 平型关大捷  ④武汉会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③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