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中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三要素;主权则是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民族、民权、民生”
    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A . ④②①③ B . ③④②①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①③④
  • 1. (2023八下·临平月考) 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 C .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革命新模式 D . 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
  • 1. (2022八上·长兴期末) 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曾做出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6月 16日光绪帝与康有为的对话节选

    康:四夷交迫,分割游志(相继而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日学堂,日商务,是变事耳,非变法也。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

    材料二: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材料一中康有为说的“变事”与“变法”分别指什么?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 1. (2022八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两组学习成果。请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数轴上学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此,他们绘制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示意图》。

    (第二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情境中看历史)

    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他们觉得用“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来形容这一场场“救治行动”非常恰当。

    1. (1) 根据第一小组同学学习成果,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2. (2)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第二小组同学所说的一场场“救治行动”各指什么运动。

      ①自我疗伤:②温药慢治:

      ③猛药重治:④思想疗法:

    3. (3) “猛药重治”中的领导人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4. (4) 尽管“名医”们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 1. (2022八上·临海期末) 英国《泰晤土报》某日报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该报道评论了(    )
    A . 洋务运动的背景 B . 戊戌变法的内容 C . 辛亥革命的影响 D . 五四运动的成果
  • 1. (2022八上·宁波期末) 《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经过10月10日一个下午的不顾一切的协商,一小批士兵匆忙地临时订出了当天晚上的计划,坚决地出击……到凌晨,武昌的清政府已被打垮。”史料中记载的重要事件是(  )
    A . 护国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 1. (2022八上·宁波期末)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
    A . 扶助农工 B . 民族主义 C . 民权主义 D . 民生主义
  • 1. (2022八上·宁波期末)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
    A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C .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D . 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
  • 1. (2022八上·松阳期末) 下列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下列事件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正确的选项是(   )

    ①南昌起义      ②遵义会议      ③五四运动      ④重庆谈判    ⑤卢沟桥事变

    A . ①③⑤②④ B . ③①②⑤④ C . ③②①④⑤ D . ③⑤②④①
  • 1. (2022八上·松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捻军: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如是说

    “中国欲自强,那么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那么莫如觅制器之器……那么或专设一科取士,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李鸿章如是说

    材料二: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200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10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职责相属。……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

    1. (1) 材料一中“欲学习外国利器,那么莫如觅制器之器”指的是什么意思?曾国藩等人“剿发捻”、“勤远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10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这段话的理解。
    3.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写出这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