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七下·奉化期末)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忆昔》

    1. (1) 分别写出图1中都城A和图2工具的名称。 
    2. (2) 唐太宗的"英雄入吾彀中”是靠哪一制度保证的?该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三记述的是唐朝哪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指的是什么?
    4. (4)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 1. (2022七下·乐清期末) 中国政治历史上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下列各朝代关于人才选拔与任用的措施,表述错误的是(    )

    A

    西汉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

    B

    唐朝

    开创科举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C

    北宋

    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D

    明清

    采取八股取士,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2七下·新昌期末) 天子门生,在古代是指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录取者。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官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1. (2022七下·鄞州期末) 自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各领域看似稳定不变,其内部又蕴含着相当的变化,变与不变相互交织。

    【科举制度的“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并在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行文自“起讲”开始,就须“入口气”。即代圣人孔子或贤者孟子、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谓之“代圣贤立言”。至于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必遭黜落。

    ——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政治制度的“变”】

    材料三:有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牵制……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以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2. (2) 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指出材料二中“行文”的含义及该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反映了北宋怎样的政治特点?北宋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怎样的变革?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 1. (2022七下·慈溪期末)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和完善。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唐语林》

    材料二:

    材料三:材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材料四: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清朝

    军机处

    B

    1. (1) 材料一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2. (2) 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2反映出元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什么制度?
    3. (3) 分析材料三,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控制人们的思想?有什么消极影响?
    4. (4) 请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两处的相关内容。
    5. (5)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 1. (2022七下·慈溪期中)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 作为一种选官制度, 其选拔标准是(    )
    A . 门第的高低 B . 才能和学识 C . 帝王的喜好 D . 财富的多少
  • 1. (2022七下·浦江期中)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1. (1) 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什么制度?材料中“宣政院辖地”的出现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4) 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 1. “隋唐以前,没有实行科举制。但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在实行科举制以后,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科举制以前大。谁也无法肯定,唐宋元明清的优秀官吏就比战国秦汉的优秀官吏多。”这句话认为(  ) 
    A . 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 B . 科举制度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C . 科举制的实行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D . 科举制的实行是选拔人才的需要
  • 1.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这说明该选官制度(  ) 
    A . 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 B .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C . 扩大了选拔管理的范围 D . 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想
  • 1. (2022七下·柯桥期中) 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
    A . 繁荣与开放 B . 光照四邻 C . 民族关系的发展 D . 对外交流的频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