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签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离《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引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 . 从概念上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 C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木”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 D . 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品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B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句,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的特点,却没有体现“木叶”的干燥之感。 C .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D . 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有关。
    3. (3) 下列诗文不能论证材料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 )
      A .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B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D .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4. (4)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5. (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