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

    A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 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C . 依靠政权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D . 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基础巩固 换一批
  • 1. 1921年12月,一位苏俄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到,“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同时,他以正在召开会议的剧院为例,把农民比作墙,工人比喻为房盖,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比喻,强调了农民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有利于政权巩固 B . 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C .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D . 苏联模式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 2. 1946~1948年,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文学和艺术问题的一系列决议,召开了全苏作家、戏剧家、音乐家和美术家会议,宣布反对在文学、艺术方面放弃马列主义,反对无批判地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号召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爱国主义的自豪感。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阶级斗争成为国家中心工作 B . 文化领域矛盾日益突出 C . 无产阶级的文化根基已动摇 D . 重视加强意识形态管理
  •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下列经济体制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高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人民公社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