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据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至1918年,出版的各种刊物约有七、八百种之多”。其中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刊物”“有关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财政经济、学生、妇女、学术、自然科学”等类刊物。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五四运动推动社会解放思想 B . 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 . 中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 . 新思想在清末民初迅速传播
  • 1.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 武昌起义后,各地先后出现多种旗帜,最终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    )
    A .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增强 B . 辛亥革命实现国家统一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近代国家特征开始显现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

    鸦片战争

    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月考) 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

    学者

    观点

    张鸣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 . 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 B . 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 . 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D . 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

    历史事件(现象)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 1.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一华夏民族一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 1. (2024高一下·开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D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 . 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 . 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 . 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 1. (2024高三下·扬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间

    道路命名由来及举例

    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1929年,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要求达到交通、卫生、观瞻的完美地步。道路分四类: “路”(如大马路、二马路); “街”(如中山街); “里”(仁和里); “巷”(公义巷,公平巷)。

    抗日战争期间

    1938年,日军在蚌埠地区设南、东、西三个岗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岗一路、南岗二路、南岗三路、南岗四路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1966年9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称。红旗路、东风路、跃进路、大寨路、红光路、长青路、向阳巷、解放路、大庆路等由此诞生。

    改革开放至今

    1981年蚌埠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的道路、巷里、桥梁、居住地进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阳路、青年街、长征路、国强路等177条路、街、巷、居民区进行了命名和更名。

    ——据《蚌埠市志》等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