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化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上·南京期末) 已知:25℃,Ka1(H2C2O4)=5.0×10-2 , Ka2(H2C2O4)=5.0×10-5 , Kb(NH3·H2O)=1.8×10-5。常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NH4HC2O4溶液的性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1

    用pH试纸测0.1 mol·L-1 NH4HC2O4溶液的pH<7

    2

    向10 mL 0.1 mol·L-1 NH4HC2O4溶液中滴加10 mL 0.1 mol·L-1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3

    向实验2所得白色沉淀中加入10 mL饱和Na2CO3溶液,浸泡一段时间,无明显现象,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A . 实验1溶液中存在:c(HC2O)>c(NH)>c(C2O)>c(H2C2O4) B . 实验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2O+Ba2++OH-═ BaC2O4↓+H2O C . 实验3中发生:BaC2O4+COBaCO3+C2O不变时说明沉淀转化达平衡 D . 由实验3可得:Ksp(BaC2O4)>Ksp(BaCO3)
  • 1. (2024高一上·泉州期末)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B.加热碳酸氢钠固体

    C.钠的燃烧

    D.稀释浓硫酸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高一上·泉州期末) 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探究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处湿润的红布条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性 B . 处的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说明中混有气体 C . 处浓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气体 D . 的盐酸与足量反应,产生
  • 1. (2024高三上·龙岩期末) 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中滴加少量酸性溶液,振荡,溶液褪色

    中含有碳碳双键

    B

    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振荡,溶液由蓝色变为黄绿色

    配位键稳定性大于

    C

    向酸性溶液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浓度越大,溶液黄色越深

    pH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大于苯酚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高二上·房山期末) 某实验小组探究Cu与Fe(NO3)3溶液的反应。取3 g 铜粉加入到100 mL 0.6 ‍mol/L Fe(NO3)3溶液(用HNO3调pH=1)中,振荡、静置30分钟,铜粉减少,溶液呈棕绿色,未见有气泡产生。
    1. (1) 预测NO3-和Fe3+分别与Cu发生了反应,补充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 Ⅰ   3Cu + 2NO + 8H = 3Cu2+ + 2NO↑ + 4H2O  

      反应 Ⅱ    。

    2. (2) 探究反应Ⅰ是否发生

      ①设计实验:取3 g 铜粉加入到100 mL 溶液中,振荡、静置30分钟。

      ②若反应 Ⅰ能够发生,预计观察到的现象有

      实际现象不明显,借助传感器证明反应Ⅰ能够发生。

    3. (3) 探究反应Ⅱ是否发生

      步骤1:取3 g 铜粉加入到100 mL 0.3 mol/L Fe2(SO4)3溶液(用H2SO4调pH=1)中,溶液迅速变为蓝绿色。

      步骤2: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滴加少量KSCN溶液,出现白色浑浊,溶液变红,振荡后红色褪去。

      ①KSCN溶液的作用是 

      ②已知,CuSCN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步骤2中“溶液变红,振荡后红色褪去”的原因

    4. (4) 查阅资料可知,反应 Ⅰ和反应Ⅱ 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6.3×1062 K=5×1014。请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角度简述对Cu与Fe(NO3)3溶液反应的认识
  • 1. (2024高二上·房山期末) 某实验小组研究经打磨的镁条与1 mol·L−1 NaHCO3溶液(pH≈8.4)的反应。室温时,用CO2传感器检测生成的气体,并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实验如下表:

    实验装置

    编号

    锥形瓶中的

    试剂

    实验现象

    锥形瓶内CO2的浓度变化

    6.0 g 1 mol·L−1 NaHCO3溶液

    有极微量气泡生成,15 min后测得溶液的pH无明显变化

    6.0 g 1 mol·L−1 NaHCO3溶液和0.1g镁条

    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净化后可点燃),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生成。15 min后测得溶液的pH上升至9.0

    6.0 g H2O(滴有酚酞溶液)和0.1 g镁条

    镁条表面有微量气泡,一段时间后,镁条表面微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由①可知,NaHCO3在溶液中可发生分解反应 B . 由②可知,镁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中有H2 C . 对比②③可知,室温下,NaHCO3溶液中c(H+)大于水中c(H+) D . 由②③推测,HCO3-可能对镁与H2O反应生成的Mg(OH)2覆膜有破坏作用
  • 1. (2024高三上·大兴期末) 某小组同学将过量的AgNO3 溶液滴加到饱和氯水中,发现氯水的漂白性出现异常,于是对相关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 (1) I.发现问题
      ①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小组同学猜测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沉淀,使c(Cl-)降低,c(HClO)增大,氯水漂白性增强,于是进行如下实验。 

      ②与过量AgNO3溶液反应后,氯水漂白性减弱的实验证据是

      Ⅱ.查阅资料:AgClO为白色晶体,常温下难溶于水

          提出猜想:反应中除生成AgCl外,还有AgClO生成

      III.实验探究    

      已知:AgI + I-  AgI2-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向a1试管中加入2 mL浓盐酸,并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靠近试管口

      产生刺激气味的气体,试纸变蓝

      ii

      向a2试管中加入2 mL饱和KI溶液,振荡,再滴入2滴淀粉溶液

      加入饱和KI溶液,白色沉淀变为黄色,振荡后沉淀溶解,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iii

      向另一支试管a3中只加入2 mL饱和KI溶液,振荡,再滴入2滴淀粉溶液,与实验ii放置相同时间

      滴入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

    2. (2) 操作a的名称是
    3. (3) 实验i中产生刺激气味的气体,可能的反应方程式是
    4. (4) 实验ii表明,固体b中含有AgClO,且AgClO的溶解度大于AgI,请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 (5) 实验iii的作用是
    6. (6) 综上,过量的AgNO3 溶液滴加到饱和氯水后,氯水漂白性减弱的可能原因是
  • 1. (2024高一上·庐江期末) 下列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合理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 . 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制备少量氧气 B . 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测定氯水的pH C . 实验室用图3所示装置制备少量Fe(OH)2 , 先打开止水夹a,一段时间后再关闭a D . 实验室用图4所示装置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l>C>Si
  • 1. (2024高二上·合肥期末)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ClO的pH

    Na2CO3>NaClO

    酸性:H2CO3<HClO

    B

    向浓度均为0.10mol/L的KCl和K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C

    向FeCl3+3KSCN⇌Fe(SCN)3+3KCl的溶液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Cl固体

    溶液血红色变浅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D

    用pH试纸测量同浓度的CH3COOH、HClO的pH,比较溶液pH大小

    HClO的pH比CH3COOH大

    说明CH3COOH酸性比HClO强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高三下·深圳模拟) 实验室利用以铜为电极电解稀溶液的方法测定的值。
    1. (1) Ⅰ.电解液的配制:
      溶液配制为溶液。

      ①量取浓时,适宜的量筒规格为(填标号)。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②配制溶液时,进行如下操作:

      溶解→冷却→操作ⅰ→洗涤→注入→混匀→定容→操作ⅱ→装瓶贴标签下图(填标号)所示操作依次为操作ⅰ、操作ⅱ。

    2. (2) Ⅱ.值的测定:通过测定阳极铜片质量的变化量和通过电路的电量Q , 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已知:一个电子的电量为q)。

      在20℃、101kPa下,电流为0.2A,以精铜片为电极,电解溶液,10min后关闭电源。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

      a.阳极上有少量气泡产生,且铜片质量减少mg;

      b.阴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c.电解质溶液变蓝。

      ①为准确测量,电解前需将已除去油污的铜片,并用蒸馏水洗净擦干后再称重。

      ②经检验,阳极上产生的气体为 , 电极反应为;该副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的测定值比其理论值(填“偏大”或“偏小”)。

    3. (3) 为避免阳极副反应的发生,探究实验条件的影响。

      查阅资料:电解过程中,电解电压低将导致反应速率慢,电压高则易引发电极副反应。电流强度相同时,电压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成反比。

      提出猜想:猜想ⅰ:电流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电极副反应。

      猜想ⅱ:硫酸浓度越低,越容易引发电极副反应。

      进行实验:其他条件相同时,进行如下表实验,利用电流传感器测定通过电路的电量Q , 并测算3min内阳极铜片质量的减少量。

      实验编号

      理论电流I/A

      实测电量Q/C

      溶液的体积/mL

      蒸馏水的体积/mL

      阳极铜片减少的质量/g

      1

      0.1

      18.33

      a

      0

      0.0060

      2

      0.1

      18.34

      20

      180

      0.0055

      3

      0.2

      36.70

      b

      c

      0.0095

      4

      0.3

      55.02

      20

      180

      0.0130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a=,b=

      ②由实验2、3和4可知,猜想ⅰ成立,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

      ③根据实验1~4相关数据,由实验(填实验编号)测算的值误差最小。

      实验结论:

      ④根据最优实验条件的数据计算,(已知:)。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