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小金模拟化工生产,用如图装置来制取Na2S2O5

    已知:A中发生的反应为H2SO4(浓)+

    B中发生的反应为

    1. (1) 图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
    2. (2) 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3) 在实验过程中,滴加浓硫酸不宜过快,理由是(写出一点)。
    4. (4) 该实验开始滴加浓硫酸前,应先除尽装置内的空气。若忘记这一操作,所制取的Na2S2O5产品中会混有 Na2SO4杂质,这与O2(填化学性质)有关。
  • 1. 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1. (1)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Mg(OH)Cl】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Mg(NO3)2和HCl。

      建立假设 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 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不溶解

      假设1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溶解液

      假设2不成立

      往上述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2. (2) 评价交流 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一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

      继续探究 ……

  • 1. 久置的镁带表面会有一层灰黑色固体。为了测量久置镁带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用砂纸打磨,除尽表面的灰 黑色固体,根据剩余固体质量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测 得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1. (1) 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理由是:打磨过程中
    2. (2) 【常温常压】氢气密度已知,因此大家认为化学方法可行

      老师提示: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 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同学们从下列 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装并进行实验。

      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未画出),该仪器是

      ②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填序号)。

      ③结合实验方法和选择的装置分析,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反应结束,立即读数

  • 1. 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约80℃的热水里,只有白磷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该条件下,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越剧烈

    D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 1. “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小科对这句话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H2O ═
    提出猜想 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  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绿豆大小

    稀溶液 10 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绿豆大小

    浓溶液 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稀溶液 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1. (1) 实验结论  (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2. (2) 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3. (3) 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1. 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1. (1) 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皮塞,试管内”;乙的实验现象:“气球慢慢”;丙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小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强(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 (2) 小慧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将甲实验中的换成
    3. (3) 小聪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来帮他完成:

       

      小聪的第一方案

      小聪的第二方案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4. (4) 探究收获 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以来判断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  洗涤仪器

    洗涤玻璃仪器,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这样连续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以使用洗涤,玻璃仪器洗过后,若其内壁上附着的水,即不,也不,表明已洗涤干净。

  • 1. 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图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装置,D装置用来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把所列的装置正确连接成实验装置后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1) E装置中CuO的作用是
    2. (2) 若正确称取0.9 g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A 管质量增加1.32g,B管质量增加0.54g,则有机物的化学式为(最简式)。
  • 1.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方案

    A

    Cu粉

    Zn粉

    加入足量 CuCl2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B

    CO气体

    CO2气体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

    C

    NaCl固体

    Na2CO3固体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

    D

    BaCO3固体

    BaCl2固体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发

    A . A B . B C . C D . D
  • 1. 盐化工是乐山市的一项重点产业,绿色应用是化工生产的发展方向! 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 MgCl2、CaCl2和Na2SO4 等杂质,某小组同学选用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2 溶液三种试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图 T9-9 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Ⅰ中加入试剂 A 除去的杂质是
    2. (2) 实验Ⅱ中加入的试剂B是溶液。
    3. (3) 滤液②中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4. (4) 实验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