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温州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琵琶行》中“”两句通过比喻手法,生动地摹写出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迥异的听觉效果,被后人广为称道。
    2. (2)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有人利用ChatGPT等工具解答困惑,高效学习,这种现象恰好符合荀子在《劝学》中所总结的观点:“。”
    3. (3) 小刚在校艺术节欣赏幽怨悱恻的箫独奏曲《梁祝》后,不禁想起了《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
  • 1. (2023高一上·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节气都有它独有的特点和文化韵味,引发我们的遐想、回忆和思考。

    (附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下面两个任务中,请你选择其一进行写作。

    ⑴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节气时期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题目自拟。

    ⑵社会发展迅速,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套作、抄袭,题目自拟。

  • 1. (2023高三上·柯桥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19时,2023 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挪威剧作家Jon Fosse(约恩·福瑟)摘得殊荣。《访书记》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崔莹曾经亲自采访过约恩·福瑟。下面是她对约恩·福瑟的部分访谈内容。

    崔莹:“大海”在你的作品中分量很重,往往奠定了全文基调。 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更多时候却令人恐惧。 为何这样描写海洋? 你的主人公经常长久地凝视大海, 你也会这样做吗?

    福瑟:是的。我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小镇豪格松德长大,在那里总能看到海和海浪。这对我影响很深。坐下来集中精力写作时, 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第一次看到海、看到船的情景。

    现在,我有时也去卑尔根附近的一所房子写作。它离海很近,从那里二楼的书房眺望,可以看到海、海浪和峡湾对面的陆地。我经常会在那里凝视大海。天气好的时候,在广阔的海面上,你会感觉到自由。但同时,这种自由是有限的——所有的时间里,你都必须呆在船上。你会热爱大海, 会喜欢海浪的节奏、 海水变化的颜色,但同时你也会发现大海的危险:它变化无常,发怒时会很残酷,很多人葬身其中。可以说,大海是个矛盾体。我的作品也是个矛盾体。而这是因为,人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崔莹:你反复书写人的孤独感: “我将只有独自一人。 ”这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福瑟: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的孤独感要追溯到我的婴儿时期——它在我一两岁时就出现了。从小到大,虽然有很多亲密的朋友,但我一直性格内向,有些害羞。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

    崔莹:你最早写的是短诗和歌词。 当时的你是怎样开始创作的? 这段经历对你的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

    福瑟:12岁时,我很喜欢弹吉他,就开始编一些小曲子,也为它们写歌词——我至今依然记得其中的几首。16岁时,我参加了一个乐团,弹摇滚吉他,也拉小提琴。但我最终意识到自己没多少表演天赋,就放弃了演出,继续编曲。

    可以说,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聆听,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写剧本时,我就像在编曲,戏剧就仿佛是我的乐谱。

    崔莹:写作之初,哪位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福瑟:最初开始写作时,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对我的影响很大。 当时我的作品仿佛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是用他的语言写成的。直到二十多岁时,我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我正儿八经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叫《他》。我后来的作品风格,和那篇故事的差不多。写的是生活的本质,与人物的名字无关。

    崔莹: 一开始,你发表的是小说。 十多年后,你的剧作《有人将至》才真正问世。 你是如何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

    福瑟:说实话,我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我写的:有人问我想不想写戏,那时我是自由作者,收入不高,非常需要钱,就接受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写戏剧。 用了一周时间,我写了《有人将至》。在我的作品中,它至今仍是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一部。

    我并不喜欢剧院,甚至有点讨厌它,但我喜欢写戏剧的感受——不仅可以决定如何使用语言,也可以决定在何时沉默。沉默是语言之间的间隔。

    崔莹:说到这一点,你的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静场的频繁出现。在你看来,沉默在戏剧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你如何判断哪里该沉默?

    福瑟: 沉默和孤独有关。这种孤独并非是一种坏事,而是一种平和。 沉默也和虚无有关,而沉默和虚无都是我作品的血肉。我认为这些停顿或者沉默,比那些说出来的话要有分量得多。这种沉默也会令观众感受到氛围的紧张、故事的戏剧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很容易意识到哪些地方需要短暂的停顿,哪些地方需要长久的沉默。

    崔莹:在你的早期作品中,有的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比如《有人将至》就分开始、 中场和结束。但在你的后期作品中, 过去和现在混合、 渗透在一起。 这在《秋之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你在后期为何这样处理?

    福瑟:我将过去和现在的混合与渗透称为“片刻”。比如我的戏剧《睡觉》,就是发生在某一片刻的故事。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它看似不存在,但实际上又存在。在作品中,假如将某个片刻独立出来并加以扩展,我想,这部戏就不再像是一曲音乐,而像是一幅画了。

    崔莹:在你的剧本中,人物多为无名氏,人物名往往只是“一个人” “另一个人” “他”“她”。 为什么这样设计?

    福瑟:一开始写作时,我就没给主人公起正式的名字,只用“他”或“一个男人”来指代。然后我就习惯了这样做。我或者不用具体的名字,或者一遍遍地用同样的名字指代不同角色。名字本身会透露太多信息,产生太多干扰——一个女孩的名字可能暗示了她属于某个社会阶层,来自哪个国家。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写的是生活的本质,和人物的名字无关。

    材料二:

    以下节选自约恩·福瑟戏剧《秋之梦》:

    男人 你知道我

    [突然停下来不说了。]

    女人 [羞怯地看着他。]

    我们一定要在一起

    我们都深知这一点

    很久很久了

    一定不可以让时光虚度

    我们已经彼此想念很久了

    可我们谁也不敢

    承认

    [静场。 她无法压抑自己,继续说下去。 ]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名言,跟约恩·福瑟创作实践不相符的一项是( )
    4. (4) 请简要概括约恩·福瑟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5. (5) 约恩·福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 “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要说明节选部分《秋之梦》 “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 1. (2023高三上·柯桥期末) 现代文阅读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 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梨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 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 她的嗓音很好, 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 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 “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 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梨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 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 这事很正常, 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梨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 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 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 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 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①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 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 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 (比如说) 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 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 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②一个失去差别 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 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③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 , 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 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 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请梳理作者在目睹小姑娘不幸命运后思索得出的结论。
    4. (4) 有评论者这样评论史铁生的文章: “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请你结合本文及《我与地坛》课内所学部分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 1. (2023高三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2023年,“质疑××,理解××,成为××”成为流行语。有人认为,“质疑一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3高三上·宁波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句子是“”而概括秦国因一人而亡的句子是“。
    2. (2) 小明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很随心所欲,好友小文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提醒他要谨言慎行,好好向班上的明德标兵学习来匡正提高自己。
    3. (3) 古诗词常以叠词增强悲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如“”。
  • 1. (2023高三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语堂在《悠闲生活的时尚》一文中提到:“有丰富的心灵才有悠闲的生活。”那么,一个人拥有悠闲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心灵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3高三上·宁波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明自己原本就希图官职显达、不很看重名誉和节操,希望以此打消晋武帝的猜疑。
    2. (2)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接近的两句是:“。”
    3. (3) “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用“兰”来传情达意的两句是:“。”
  • 1. (2023高三上·东莞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 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 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 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 正月之朝,令具太牢 , 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 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 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钟子期死A因伯牙B破琴C绝弦D终身不复E鼓琴F以为世无足G为鼓琴者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

      ②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 其所任异也。

    5. (5) 材料一中,作者主张怎样的为君之道?
  • 1. (2023高三上·东莞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寄李儋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此诗为诗人晚年任滁州刺史时作。当时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当年冬天长安即发生了朱泄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颈联自宋代以来堪受赞扬,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