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 1979 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旨在说明( )
    A . 疫情推动各国意识形态的改变 B . 抗疫需要全球各国间团结合作 C . 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D . 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史记》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蕾、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材料反映了(   )
    A . “国人”有力制约君主权力 B . 分封制对君主执政行为有影响 C . 君主权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约 D . 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趋完善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页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城市化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晚清时除传统的驿传制度外,又新建了以轮船.电报等为基础的通信电报系统。传统的驿站制度以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官府专用;新的通信电报系统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同时开放给官府和百姓使用。1906 年清廷专设邮传部,并于1912年废除驿传制度。由此可知( )
    A . 西学传播加剧清朝半殖民地化 B . 经济变迁促进了制度的革新 C . 政权的更迭有利于技术的改进 D . 交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
    A . 宋明理学的形成 B . 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 . 本土化佛教外传 D . 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 . 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 . 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 . 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 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 . 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 . 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 . 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 . 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纪》全文征引,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说法,如《吕氏春秋》中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这表明司马迁意在强调( )
    A . 天下一统的意识 B . 分封制度的历史传承 C . 华夏认同的观念 D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1936年,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听闻教育部命令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得有挑拨国内民族感情之处,于民族战争不得言,要证明民族同源。对此他表示不以为然,认为各民族同源无法证明,他还认为大中小学所学之历史只能有详略深浅的差别,不能有真伪之别,因此古代史上之民族战争无避讳之必要。以下观点或做法符合陈寅恪先生观点的是(   )
    A . 春秋笔法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 . 历史研究“求真”与“致用”不能共存 C . 有伤民族团结的历史问题禁止研究 D . 因爱国需要而“致失史实之真,则缪矣”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
    A . 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 . 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 . 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 . 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