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下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节选自朱柏庐《朱子家训》)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淡泊无以志  ②非学无以广

      ③既昏便  ④当来处不易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3. (3) 请阅读【甲】文,简述君子之行中有哪些方面需要“静”,为什么? 
    4. (4) 【甲】【乙】两文都是家训名篇,试分析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 1. (2023七上·罗湖期末) 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学者周德清称此曲为“秋思之祖 ”,小湖认为“小桥流水人家 ”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断肠人”的情感表达冲突,请你解答小湖的困惑。

  • 1. (2023七上·罗湖期末) 仙湖植物园的揽胜亭中有许多对联,其中一副令小罗与小湖浮想联翩。

    上联:百卉万芳茂林幽兰杨柳翠

    下联:一湖三色青山绿水夕阳红

    小罗:上联中的“百卉万芳”让我想到了那些古诗中的花儿。如: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小湖:下联中的“青山绿水”让人想起那些吟咏山水的名句。如: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罗:看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只是一味学习背诵是不够的,还要在实际中思考运用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论语》中所谈到的“”吧。

  • 1. (2023七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 ”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 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曰:“。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与之。方将欲 献楚王,经宿① 而鸟死。路人不遑② 惜其金,惟怅③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 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 ②不遑:来不及。 ③怅:失意,懊恼。

    1. (1) 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

      文言字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①“汝卖之乎? ”曰:“。”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


      ②求之若此

      ③我有凤凰久矣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 见闻;③闻名,著称;④传播,传布;

      ⑤嗅,嗅到。(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与之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 (3) 请用“/ ”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 (4)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
  • 1. (2023七上·福田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节选)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竖捕狼》节选) 

    【注】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 (3)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4. (4)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结合文章说明原因 
  • 1. (2023七上·梅里斯期末) 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乙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者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王生善学论》节选

    1. (1) 填空:《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 )言行的一部书。它与《(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王生益 , 不应而还走。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4.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5. (5)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共同认可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 1. (2023七上·余姚月考) 文言文阅读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腊底由九弟处寄到弟信,具悉一切。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①,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弟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选自曾国藩《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节选))

    【注释】①发人之覆:斥责人家的失败。

    请根据上面文言语段,完成对话。

    学生: 老师,《诫子书》一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以”字不知该如何解释?

    老师:“以”字常见的用法:①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②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③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把”等。①表示人的观点,可译为“认为”。现在你能判断了吗?

    学生:我明白了,上面句子中“以”字的意思是(填序号)那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这样翻译:

    老师: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整体把握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你能翻译“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吗?

    学生:我会这样翻译:

    老师: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翻译的技巧。我再考考你的断句能力,你能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吗?

    学生:我这样断: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限断三处)

    老师:最后我们来探讨内容。上述两封信都是修身养德的箴言,你能具体说说吗?试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我觉得两封信分别强调了的重要性。我选择 来谈谈我的理解

  • 1. (2023七上·余姚月考) 我会选: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愚蠢”“结果”等,称为贬义词;如“伟大”“慈爱”等,称为褒义词。 B .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教导儿子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立志。 C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差别,像舍弟、鄙人都是谦称,令尊、家母都是尊称。 D . 古代官员的升迁降职通常会使用固定的词汇,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就是指官员升职。
  • 1. (2023七上·河北期末) 品析《天上的街市》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A . 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本诗的鲜明特色。全诗共四节,前两节是写实的诗句,后两节是想象的诗句。 B . 第一节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C . 诗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以肯定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D . 这首现代诗通过对天上美丽街市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 1. (2023七上·河北期末) 阅读课文《猫》中的选段,完成试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 (1)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选文结尾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下面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9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