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 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317年,毫无名望的司马睿初到江东建康(今南京),乃是“吴人不附”,一个月后,还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异建议司马睿礼遇吴郡名士顾荣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纪瞻,并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从此,“百姓归心焉……君臣之礼始定”。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 士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B . 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 . 江南民众纲常伦理观念淡薄 D .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汉书•魏相传》载,魏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那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作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 )
    A . 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 B . 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 C . 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 . 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锁国政策虽具有保守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 

    ——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

    A .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 .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 .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 . 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如表为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部分西方科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中文名字

    国籍

    科技著作

    利玛实

    意大利

    《几何原本》《同文算指通篇》《勾股义》《万国舆图》等

    汤若望

    德国

    《西洋测日历》《远镜说》《浑天仪说》《新法表异》等

    庞迪我

    西班牙

    《人类原始》《四大洲地图》等

    A . 中国传统科技全面落后西方 B . 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 C . 西学东渐涉及领域较为宽阔 D .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清朝前期,湖北出现了许多专业市镇。云梦“闾阎比栉,贸易米粮之所,为往来大路”。陶郑巷,朱家河、常家湾“居民多业织布”。这折射出( )
    A . 地区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B . 江汉地区成为国家经济中心 C . 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 D . 区位因素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 .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监察体系中一般存在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谦两个系统,两者皆出于权力制约的目的而产生。相较而言,前者是君主的耳目,重在制约臣下,地位更为重要;后者主要是对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多是制约君主,地位低一些。这二者在先秦时期就已并存。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谏官的设置具有任意性且很不固定。汉代谏官的职位及数量仍不固定,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多兼职行使谏议职权。东汉时期,谏官相对固定下来,归属侍中寺。魏香时期侍中寺改为门下省,掌管封驳、奏事和谏诤。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材料二明代在前代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在中央以都察院为核心机构,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监各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退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以都察院为核心的监察机构,自设立之初,就明确定为天子“耳目之司”,专司风宪,负责侦缉臣下奸邪,“宣上德,达下情”,以广天子聪明之德。明代中叶之后,监察体系弊端丛生,握有监察大权的御史不断卷入政治争斗之中,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背离了选用御史的初衷,极大损害了监察系统的权威,也使明代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有效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最终滑向衰亡腐朽的深渊。 

    ——摘编自刘祥学《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谏官言谏的发展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史料记载战国就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
    A .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 .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 .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 .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