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期,小米董事长雷军向母校武大捐款13亿元,在捐赠签约仪式上,雷军动情地回忆道:“30多年前,我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授予当时武大最高的奖学金,足足两千元。对一个普通县城家庭出身的学生而言,这真的是一笔巨款。直到今天,我还清晰记得当时既激动又自豪的心情。”雷军称,他当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天我领多少奖学金,将来要以十倍、百倍、万倍还回来”。

    材料二:《咬文嚼字》杂志社评出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双向奔赴”,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它多用于人与人之间,也可用于人与国、国与国之间。

    假如你是高三的优秀学生,受邀为报纸“当代青年”专栏围绕“双向奔赴”这一主题撰稿,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城市和另一个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在一个夜晚或清晨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在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之间果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方块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海底捞”、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原来居住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有同一款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 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的服饰款式,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1. (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以“你”开头的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简要分析文中加点的“我们”“你”“们”各自的作用。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峰关那场夏日飞雪

    李宏

    联系不上吕国兴已经好多天了,眼看约定好的婚期一天天临近,结婚的一应大小事务都还没定下来,申若冰实在等不及了。她思前想后一晚上没合眼,第二天天一亮就气呼呼地背着双肩包、拖着拉杆箱乘飞机到了丈夫的驻地——西宁。

    坐上去市区的出租车,申若冰问司机,驼峰关离这远吗?她曾经听丈夫提到过驼峰关,还有一个叫“红柳沟”的地方。司机说,天气好的话,两个小时就到了。

    晚上,申若冰就在西宁城里住下了。天上飘起了雪花。这可是6月,家里已处在闷热难耐的酷暑,西宁街上的人们却换上了羽绒服。整个夜晚,申若冰的脑子里全是丈夫吕国兴的影子,他为什么突然间消失?吕国兴究竟出了什么事……一长串疑问一直折磨着申若冰。

    来到车站,申若冰如愿买到了去驼峰关的票。大巴在飘雪中向西北方向缓缓行驶了四五个小时后,高高的驼峰关就如同巨人般横在了大巴面前。中若冰在网上搜索“驼峰关”,显示此地海拔3200多米,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

    初上高原,申若冰突然感觉自己的胸腔有些发闷,心跳加快,喘气困难。她从座位上站起来,踉踉跄跄走到司机身边请求,能借氧气包用一下吗?司机见申若冰脸色苍白、虚弱无力,立即降低车速,将车停在了路边的开阔地段,把氧气包的吸气软管递给申若冰。司机抬头冲车里人喊道,穿过前面隧道就要翻越驼峰关了,大家抓紧下车休息一会儿,记住,千万不能剧烈运动。

    申若冰望着天空飘下的雪花 , 不经意流下了眼泪。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信封递到司机眼前说,您知道这个地方吗?司机拿过信封认真看了后摇了摇头说,总有穿迷彩服的人在驼峰关下车,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有人说他们是一支保密部队。申若冰问,那我怎么才能我到这个地方?司机指着迎面走过来的一对带孩子的夫妇说,他们的车票也买到驼峰关,凭感觉可能与你去同一个地方,你们可以做伴。

    驼峰关镇很小,只有六七幢一字排开的三四层楼房和一个修车铺、一个加油站,镇街长约三四百米,少有人走动。大巴车停稳后,司机将申若冰领到带小孩的夫妇面前介绍,她也是去部队的,你们结个伴吧!带孩子的男人自我介绍叫李立志,女人叫潘贞,都是山东单县人。李立志到吧台点餐的时候,潘贞主动与申若冰聊起了天。据潘贞讲,她丈夫在转运装备时摔伤了腿,刚从医院治好伤出来。熟络起来后,潘贞就问,妹子,实话告诉我,你来这里找谁?申若冰犹豫了一下后如实相告,找我丈夫,我们马上就要举办婚礼了,他突然消失了。潘贞很惊讶,这世界真有陈世美?他叫什么名?申若冰说,吕国兴,是个连长。

    潘贞很兴奋,突然站起来说,我们都是军嫂,从今天开始,你就叫我嫂子吧!申若冰点了点头算是认可。潘贞说,在这荒滩野岭的地方,多个朋友多个伴。我第一次来探亲时遇上大雪封山,在这个小镇上一位就是三天,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申若冰笑了笑。潘贞从头到脚认真扫看了申若冰后站起来说,大妹子真是少见的娇小玲珑的大美女,我丈夫到对面的邮政所给单位打电话了,我去找找他。

    申若冰刚吃完泡面,潘贞就裹着一身寒气推开了门,将一件红色羽绒服扔给中若冰说,夜里冻得牙打抖,不嫌弃的话就穿上。申若冰很感激,我带了衣服的。潘贞说,我老家在东北阿城,冬天滴水成冰,这地方比阿城还冷、一会儿阳光遍地,一会儿风雪满天,风吹脸上如刀片似的。

    就在这时,李立志掀开厚重的帘子大笑着进了门,妥了,明早9点旅部派车来接我们。申若冰盯着李立志的脸,目不转睛地看了一阵,忽然带着哭腔说,你一定认识我家吕国兴,他发生什么事了?李立志一脸认真地说,你家吕国兴什么事也没有,正在执行一项任务,眼下还不能与你通电话,也不能来接你。申若冰焦急地追问,我什么时候能见到国兴?李立志说,明天,他在红柳沟等你。

    望着远天冉冉升起的如若大红火球的太阳,申若冰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这些日子以来少有的光鲜。这时,一辆挂着军牌的吉普车已经稳稳地停在了驼峰关政府门前。

    一身这彩服的司机迎上来,向李立志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后,指着申若冰问,李副营长,这位就是申嫂子吧?吕连长眼光真不错。李立志对司机说,别贫了,快出发……

    从驼峰关再出发,吉普车在茫茫戈壁坑坑洼洼的大路上不知颠簸了多久,忽然停了下来。潘贞从包里掏出一条粉色丝巾递给申若冰说,下车休息一下,补补妆吧,马上就到营区了,把我昨天给你买的红羽绒服穿上,扎上这条丝巾更喜庆。

    终于见到弯曲茂盛的胡杨树和细小湍急的溪流了。潘贞指着不远处的胡杨树向申若冰介绍,五年前的8月,我第一次来这里探亲时,胡杨一片金黄,老李和他的战友们就在湖边那棵胡杨树下为我烤羊肉,唱歌跳舞热闹了一下午,那时我才知道,军人不只有钢铁冷脸,还有热血柔情。

    大约五分钟,吉普车穿过森严的营区大门,停在了礼堂门前。司机跳下车迅速拉开左后车门将申若冰迎下,雄壮的军乐突然响彻营区。数百名军人挥舞着红绸,簇拥着一身军礼服、挂着军功章的吕国兴向吉普车走过来。

    在歌曲《画你》的优美旋律中,吕国兴将申若冰紧紧揽进怀里说,那天原本准备出发回家了……上级下达了紧急任务……我让你受委屈了。申若冰泪眼蒙眬,伸手挡在吕国兴嘴上,示意不用解释……

    飘雪的夜晚,戈壁军营跳起了欢快的蒙古族婚庆舞。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读书小组要为文中画横线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叙事艺术。请选择合适的角度写出你的短评内容。
    4. (4) “画上你的美丽,我用一生守护着你”是歌曲《画你》中的歌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歌词的理解。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醉漾轻舟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②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词下片的景物描写具有暗示性,请简要分析。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行人的动作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2. (2) 《〈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 (3) 小刚参加了“共读三国”活动,读完《三国演义》后他对孙权敬佩不已,准备在分享交流会上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引出对孙权的介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就很恰当。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帝)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可以启告联。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遑。”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罢卫将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颖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带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得与宴游,使皆务其方而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容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轨事之大者也。”上嘉纳其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

    文本二:

    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呜呼,仁哉!

    (节选自《汉书·文帝纪》)

    1. (1) 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与之驰A驱B射猎C一日D再三出E臣恐朝廷之解F弛G百官之H堕于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

      ②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

    5. (5) 文本二赞扬汉文帝“仁哉”,汉文帝的“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我们通常将这种顽固称为“证实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看起来不错;我看你着装得体、干净漂亮,那么你做起事来应该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寻找头脑中既有立场的正面证据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测试“人在权威的震慑下,对于残忍的命令是会继续保持善良,还是会变得冷酷无情”。这位善良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于是他设置了一个场景,随机挑选了一批实验对象,要求他们用电击的方式惩罚一名做错事的人。实验过后,他发现人们果然都很善良,多数人在面对权威的错误命令时不为所动。有个与他持有相反意见的朋友也设置了一个同样的场景,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多数人都冷酷无情,在权威的命令下不断电击那个做错事的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实验结果呢?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实验之前,他们已经预设了立场。心理学家在挑选实验对象时,虽然已经尽量做到随机,但他的潜意识还是会帮他挑选一些看起来更为善良的人,而他的朋友则会“随机”挑选一些看上去更喜欢恶作剧的人。最后,结果自然就按他们预设的方向走了。

    大脑骗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比如双盲测试、对照实验等。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完完全全被它欺骗。更神奇的是,对于被欺骗这件事,很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因为我们从心底里“乐意”被欺骗。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看起来我们的潜意识只会让我们不断加强“自我”,那么全然清晰地记在脑子里的事情总该是靠谱的吧?那也未必。总有人怀念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新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那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东西”已然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标杆。虽然在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事实上拿来对比的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顶级的、惊艳的,再比如终于能吃到了等。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成甜的比例、具体的口感,我们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一个人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肯定需要不断用模糊词去归类,用更少的词语锁住更多的内容,从而给记忆其他事物腾出更多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像上述这样或真或假的记忆,只是我们通常很少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如下的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关于记忆很多时候是非真实的反应,研究记忆的专家洛夫斯特曾经做过一个经典且有趣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A、B两组,让他们分别收看一段多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影片,看完后问A组:“汽车相撞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再问B组:“汽车撞毁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注意,前者是“相撞”,后者是“撞毁”。结果,B组的被试者估出来的速度明显快于A组。一周后,洛夫斯特向这些被试者询问了一个影片中根本未出现的问题:“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两组都有人十分笃定地声称自己看到了,且B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A组的两倍多。许多类似的实验都证明了,只要记忆已经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点的三维影像。在大脑中呈现的是经过加工的信息。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片段杂质。

    信息的索引是比记忆本身难得多的事情,如果不能简化抽象事物,我们完成记忆后很难再将其提取出来。如记一个没有规律的电话号码,你默背几次后也许能勉强完成,但如果不再重复记忆,可能一分钟后你就难以将号码复述出来了。若是你将其转化为某种规律进行记忆,相信第二天还能记得。记忆其他事物也是一样,为了给予索引提取以便利性,我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修修剪剪,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补上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我们日后调用,但此时的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继续,各种片段和情感一直不停地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

    (摘编自蔡垒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4. (4) 如何避免“证实偏差”?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 (5) 文中是如何论证“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弹幕礼仪”源于日本二次元网站Niconico,是平台设立并要求平台用户遵守的弹幕发布规范,后为B站所沿用。弹幕礼仪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倡议,二是禁止。在弹幕礼仪中,禁止的条款更多,而且细则也更全更详细。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引战”弹幕的界定与禁止。这里的“引战”指的是针对内容创作者或特定群体的挑衅、攻击,意图引起亚文化圈的“战争”。青年亚文化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圈子,彼此之间如同部落,缺乏尊重和理解。当不同的亚文化圈子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发生网暴现象。当有外人对圈子的文化与价值观产生威胁时,圈内人会团结一致(抑或由领头人号召团结一致)应对外部挑衅,动用舆论势力对其他亚文化圈形成话语镇压。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反制行为,因此亚文化圈的反制往往带有非理性的情绪化特征,也就是集体情感的宣泄。因此,圈子的冲突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个别的引战弹幕很有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的蝴蝶效应。所以,亚文化意义上的圈子也需要一定的“礼仪”以推动尊重理解、约束言行举止,从而尽可能避免圈子冲突带来的失范问题。弹幕礼仪中对“兴趣爱好引战”的特别禁止,正是亚文化圈自我约束的体现。

    反“引战”的含义不止于调和亚文化圈,更在于倡导“合适”的弹幕评论价值理念。这种“合适”有两重含义,一是“合时”,二是“合群”。弹幕礼仪明确规定,禁止散布“不合时宜的”嘲讽性或争议性内容,以及容易引起视频观众“普遍反感”的言论。

    除了明确反对“不合时宜”的引战弹幕外,与视频本身内容不相关的弹幕、无意义的弹幕也被明令禁止。这类弹幕可以用“不合内容”概括之。此外某些观众在视频中“刷”与视频内容不相关的“烂梗”。梗文本的意义生产方式就在不断的“放置”行为当中——观众将这种连续不断的放置行为称为“刷”,也就是“刷梗”——“刷”的次数变多以至于令观众产生厌恶感也就成为“烂梗”。部分过气的“烂梗”依然能和视频产生意义关联,但其并不符合观众“不想看到烂梗”的情感需求。因此,B站特意标明不鼓励“过度跟风”的弹幕评论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B站对“KY”弹幕的限制条款。“KY”是网络亚文化术语,来源于日语,直译为“不会读取气氛”。而这个“气氛”往往指的是视频内容营造的情感氛围。在弹幕语境中,就是发表与视频及观众情感氛围不相称的弹幕,包括但不限于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秀优越感的弹幕。

    B站通过禁止或不鼓励发布相关类型弹幕,维护了视频创作者、观众的尊严,维护了视频良好的弹幕氛围。弹幕礼仪作为平台自我规范的规章制度之一,彰显了网络亚文化的自律性。

    (摘编自《弹幕礼仪中的亚文化自律与美学追求问题》)

    材料二 分享动机中自我分享的特质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研究发现自由表达和披露信息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奖励,共享个人观点能够取得与获得钱财与食物一样的大脑脑电波。而这种分享的欲望使构成了一种消费动机。弹幕有着社会化媒体中让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作用,比起传统的评论体系,弹幕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够强制性地被所有人看见,因而更易激发人们的分享动机。弹幕产品由于其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将自己的思想分享出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自我展示的需求,因此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采用。

    文化需求随着传媒技术在进步,人们观看视频的方式从电影大银幕到电视再到电脑和手机,屏幕越来越小,随之而来,同时观影人数也越来越少,但人们对于观看时与人沟通的需求却并未随之下降。特别是现在活跃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一方面有着对群体观影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做简单的传播接受者,同时他们对于网络交流的接纳程度和需求刚性都比较高,这便促生了他们对弹幕的消费。弹幕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排解孤独、寻找同好的需求,A站的春晚宣传语“我不孤单,因为这里是AcFun”就直接点明了这一点。同时,弹幕的最初用户御宅族们由于属于亚文化,处境比较尴尬,而借助弹幕网站这一高度同质化的网络社区,亚文化群体可以找到“一起玩的人”,从而舒缓自己焦虑的情绪。发送弹幕像是一种仪式,是青年对“家长社会”的某种抵抗,在这一过程中寻找亚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脱离规训的片刻之欢。

    产品卷入度是指消费者基于其自身固有的欲望、价值、关心而对某一产品所感知到的重要性和关联性程度。弹幕通过提高产品卷入程度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本次调查显示,在使用弹幕网站观看视频的受访者中有65.88%会选择在弹幕网站观看相同内容的视频。这是因为,在普通的视频中,观众是单纯的受众,仅能被动接受生产者产出的内容,而弹幕将评论叠加在原视频之上的方式使得用户发出的弹幕成为了视频的一部分。在弹幕体系中,用户可以通过发送弹幕的方式达到对原产品二次创作的效果,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解释或增添视频的内容,甚至使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涵,这满足了弹幕消费者的存在感和控制欲。一旦用户习惯了这种弹幕创作形式,同样的资源,用户会选择在弹幕网站观看。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自身的再加工,使得用户对产品有了归属感,而当人们觉得自己对某样东西负有责任的时候,就会更积极更重视,进而使产品卷入度提高,相应地刺激和强化了进一步的消费行为。

    (摘编自《弹幕网站的消费心理分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各选项的弹幕不符合“弹幕礼仪”的一项是( )
    4.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受访者对弹幕的态度

      项目

      陈述

      平均

      我认为弹幕影响了视频的观看体验

      3.19

      3.23

      3.22

      我认为弹幕为视频内容增色

      3.4

      3.25

      3.31

      对于有我所发送弹幕的视频我感觉更加亲切

      3.23

      3.19

      3.21

      我愿意发送弹幕

      2.85

      2.68

      2.75

      发送和浏览弹幕是一种有趣的事

      3.4

      3.27

      3.33

      注:图表中每项的得分最高分为5分。

    5. (5) 哪些原因导致了不合礼仪的弹幕的产生?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第七天

    余华

    (一)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

    我准备走去时觉得缺少了什么,站在飘扬的雪花里思忖片刻,想起来了,是黑纱。没有人会来悼念我,只能自己悼念自己。

    我进去时一个身穿破旧蓝色衣服戴着破旧白手套的骨瘦如柴的人迎面走来,我觉得他的脸上只有骨头,没有皮肉。

    他看着我五官转移之后的脸轻声说:“您来了。”

    (二)

    死后的第三天,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

    我看见自己出生的情景。四十一年前,我被一位年轻的扳道工捡了回去。这位突然成为父亲的年轻人,不知所措地看着浑身紫红啼哭不止的我,我肚子上的一截脐带伴随我的啼哭不停抖动,他还以为我身上长了尾巴。他焦急之时想起来一位名叫郝强生的扳道工同事的妻子三天前生下一个女孩,他用自己的棉袄裹住我,向着郝强生的家奔跑过去。

    我父亲杨金彪和他的扳道工同事郝强生坐在外面的房间里,那时我父亲只有二十一岁,他擦着脸上的汗水,详细讲述了发现我的经过。郝强生明白过来,说他刚才吓懵了,因为我父亲连女朋友也没有,怎么突然冒出一个孩子来。我父亲像个傻子那样嘿嘿笑了几声,接着担心我可能是一个怪胎,他说我身上长着一根尾巴,而且是长在前面的。

    (三)

    我的童年像笑声一样快乐,我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正在毁坏父亲的人生。他没有女朋友,婚姻遥不可及。虽然郝强生和李月珍夫妇给他介绍过几个对象,可是那几个姑娘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不是在给我换尿布就是在给我织毛衣,这样的情景让她们微笑一会儿后转身离去。

    我四岁的时候,一位比我父亲大三岁的长辫姑娘出现了,她没有看见换尿布和织毛衣的情景,看到了一个模样还算可爱的男孩,她伸手抚摸了我的头发和脸,当我叫她一声“阿姨”后,她高兴地把我抱起来,让我坐在她的腿上。她的这些动作,让我父亲心慌意乱地看见了一丝婚姻的曙光。

    当我父亲和这位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们必须谈到我了。父亲开始向她详细讲述起了我,从四年前听到我的啼哭,把我从铁轨上抱起来开始,讲述我四年来成长时的种种趣事,他讲到我的时候是一个幸福的父亲,而且还是一个骄傲的父亲,他讲述我的种种聪明小故事,他认为我是天底下最聪明的孩子。他从来没有那么长时间说过话,当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即将成为他妻子的这位姑娘冷静地说:

    “你不该收养这个孩子,应该把他送到孤儿院。”

    我父亲一下子傻了 , 脸上洋溢的幸福神色顷刻间变成呆滞的忧伤表情。他陷入到情感的挣扎之中,那时候他已经深爱这位姑娘了,当然他也爱着我,这是两种不同的爱,他需要在这之间选择一个放弃一个。

    我父亲痛苦不堪,他就像是一条情感湿润的毛巾,我和这位姑娘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绞着,直到把里面的情感绞干为止。他把双手放在膝盖上,头埋在手臂里呜呜地哭泣。一会儿后他猛地站了起来,说:

    “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找杨飞。”

    父亲的人生回到了我的轨道上。他从此拒绝婚姻,我一根筋的父亲认定在我和姑娘之间只能选择一个,他说:

    “我只要杨飞。”

    (四)

    我寻找我的父亲,在骨骼的人群里。此时已是死后第六天,我知道即使父亲站在面前,我也认不出来,但是他会一眼认出我。我迎着骨骼的他们走去,期望中间有一个声音响起:“杨飞。”

    我先碰到了李月珍,她曾遇到过父亲。她说父亲走进殡仪馆的候烧大厅,就像我第一次走进那里一样,听着候烧者们谈论自己的寿衣、骨灰盒和墓地,看着他们一个个走进炉子房。他觉得候烧大厅应该有一名工作人员,他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当一个迟到的候烧者走进来时,他不由自主迎上去为他取号,又引导他坐下。有一天,他的右手无意中伸进流浪汉给他穿上的破旧蓝色衣服的口袋,摸出一副破旧的白手套,他戴上白手套以后,感到自己俨然已是候烧大厅里正式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他在候烧者面前彬彬有礼行使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他满怀美好的憧憬,知道只要守候在这里,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他就能见上我一面。

    李月珍的声音暂停在这里。我知道父亲在哪里了,殡仪馆候烧大厅里那个身穿蓝色衣服戴着白手套的人,那个脸上只有骨头没有皮肉的人,那个声音疲惫而又忧伤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我看见父亲步履沉重走过来,我起身迎上去,挽住父亲空空荡荡的袖管,里面的骨骼似乎像一条绳索那样纤细。

    父亲没有目光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感到难以言传的亲切,我叫了一声:

    “爸爸。”

    父亲低下头去,哀伤地说:“你这么快就来了。”

    “爸爸,”我说,“我一直在找你。”

    父亲抬起头来,没有目光的眼睛继续看着我,继续哀伤地说:“你这么快就来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清代学者林纾说:“伏笔即伏脉,猝观之不见形迹,但其后必有所应。”请找出并分析文中相关的伏笔。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人们还在为“35岁现象”(A)的时候,谁曾想,抗衰老都要提前到18岁了。“25岁初抗老有点晚,人18岁之后就开始衰老,抗初老越早越好”“从20岁开始,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就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肌肤进入自然老化的阶段”……这些(B)贩卖衰老焦虑的内容,来自不少医美机构打出的广告。

    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①____,“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C),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而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事后,也有年轻消费者“幡然醒悟”,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②____,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TA在所置身的社会中耳濡目染的结果,那些过火的医疗广告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临门一脚”。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能抵抗这些糖衣炮弹的火眼金睛和定力,那未免过分苛刻了。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抗衰老都要提前到18岁了”中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