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注释】①大和二年,刘蕡(fén)论及宦官擅权误国,语辞峻切,遭宦官嫉恨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约在大中二年初春,刘蕢放还途中,与李商隐在黄陵(今湖南湘阴)相遇。②楚路高歌:楚国隐士接舆因不满楚国黑暗统治,曾编写歌词,一路高歌,嬉笑怒骂地批判当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望海潮》中,柳永用“”两句表现出了杭州商业发达、家庭富足的繁荣景象。
    2. (2) 王阳明《题灌山小隐二绝·其二》中写道“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与王阳明这两句诗有相同意象的句子是“”。
    3. (3) 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火爆全国,人们从五湖四海奔赴冰雪世界,去感受北国风光的浪漫与热情,唐诗宋词中“冰”这一意象,或表示寒冷,或象征忠贞、坚韧。如:“”。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杨炎,字公南,凤翔人,美须眉,有风仪,博以文学,早负时称,天下翕然,望为贤相。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疠,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赋敛之司数四,而莫相统摄,于是纲目大坏。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猾吏,因缘为奸,或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万万计。吏职之名,随人署置;俸给厚薄,由其增损。故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休息。吏因其苛,蚕食千人。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

    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善而行之,诏谕中外。

    (节选自《旧唐书·杨炎传),有删改)

    材料二:臣闻:王者之贵,生于人焉;王者之富,生于地焉。故不知地之数则生业无从而定财征无从而计军役无从而平也。不知人之数,则食力无从而计,军役无从而均也。不均不平,则地虽广、人虽多,徒有贵之名,而无富之实。

    臣伏见今之人,舍本业趋末作者,非恶本而爱末,盖去无利而就有利也。夫人之趋利者甚矣,苟利之所在,虽水火蹈焉,虽白刃冒焉。

    当今游惰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所以伤者,由天下钱刀重而谷帛轻也。所以轻者,由赋敛失其本也。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则谷帛之外,又之以钱。钱者,桑地不生铜,私家不敢铸,业与农者,何从得之?至乃吏胥追徵,官限迫蹙,则易其所有,以赴公程。当丰岁,则贱籴半价,不足以充缗【注】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债。是以商贾大族,乘时射利者,日以富豪;田垄疲人,终岁勤力者,日以贫困。

    (节选自白居易《策林》,有删改)

    【注释】缗: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故A不知地之数B则生业无C从而定D财征无E从而计F军役G无从而H平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因其苛,蚕食千人。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

      ②夫人之趋利者甚矣,苟利之所在,虽水火蹈焉,虽白刃冒焉。

    5. (5) 习近平总书记说:“致政之要,惟在于安民。”请结合两则材料,从税收的角度概括安民的举措。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节气是群芳谱,是山水画,但是很显然,诗意绝对不是节气的主旋律。节气首先是对劳动的礼颂,是对生产的致敬。每一个节气对应的都是农时,对应的是彼时的劳作和辛苦。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气就是耕作图,是古人对农时、农作进行网格化精准管理的一种备忘录。勤劳豁达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微薄的收成所击垮,而是顺应自然、躬耕不辍、天人合一、取宜守则,于苦中作乐,于忙中养心。②芒种,忙种,既要收割麦子,又要开种水稻,既充满收获的喜悦,又播种新一轮的希望,③日子在苦累但美好的情愫中度过,④苦当然不是财富,当然不值得夸耀,但是把苦修炼成为一句句的谚语、一个个的节气,农民怎么就不是生活的艺术家?

    更多的时候,节气充盈着生生不息、叠翠垒彩般的生命智慧。节气节气,一个节字,加一个气字,蕴藏了古代中国人对宏大宇宙的极致概括和对个体生命的精微把握。我曾长时间认真冥思,有没有可能从浩如烟海的辞海中找出两个字来替换节气?后来我断定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节气——节,是节律、节奏、节令、节制、节操 , 是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关系的颖悟、让渡、呼应和珍重;气乃天地正气,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之所谓力与美,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阴阳平衡、美美与共,是万物相搏竞荣的蓬勃活力和有序就位。

    1. (1) “谁能说中国的历代农民就只有一个苦字能形容呢?”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的顿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 1.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巷子
    何立伟

    我有时候还真有点怀念长沙的老巷子。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我出生的地方便是一条曲里八拐的幽深小巷,叫甫觉里,在巨洲酒店,即老湖南旅社的后头。我家住的是巷子里头的一栋老公馆,从前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两层的红砖木楼房,楼上楼下皆有很大的堂屋,住了四户人家。我家在楼上,对面住的人家也有一个细伢崽,姓蒲,后来跟我同一个幼儿园,又同一个小学。我们的父母皆是市政府机关的干部,两家关系甚好,除开睡觉,门厅大开,任细伢崽们燕子样地穿进穿出,木板地跑得咚咚如鼓响。蒲同学的外公戴圆圆的老花镜,总是手捧一册要竖着看的老书,卷起来,坐在窗前的藤椅上,拿书的手臂伸直,脑壳慢慢一俯一仰。巷子极安静,公馆亦极安静,老花镜片上闪动着仿佛是遥远岁月的静好时光。而楼下一户人家姓焦,在台阶下养了许多的花,晨昏皆要来浇水,①我印象里是有美人蕉跟鸡冠花,红得热闹,亦红得寂寞。我在甫觉里生活了五六年,除了公馆里的邻居,我不认识巷子里的任何人,因为巷子里多的是围墙,少的是人家。到晚上,巷子里看不到人,一根斜斜的木电杆下,路灯光照不到的地方,黑得有些吓人。睡在床上,夜来听得有人从巷子里走过,②若是雨天,木屐声一声一声递进窗来,让细伢崽觉得是听到了鬼声音。

    我念的是浏正街小学,也在一小巷的深处。我们放学回家,排了路队,从巷子里出来,长长的队伍会越走越短,因为同学一个一个皆消失在周围的小巷子里了。学校的巷口,有个驼背老倌,摆着零食小摊,卖鬼枣子,卖糖罐子,卖紫苏梅子同姜,还卖洋菩萨跟玻璃弹子。课间休息,同学们冲出校门,跑到驼背老倌跟前,匆匆买了这样那样小吃,放进兜里,听到预备铃响,又不要命跑回教室去。气喘吁吁,又心里痒痒。到了期末,老师给许多同学的评语里总是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喜欢上课吃零食。”

    那时候,我们做课外作业,皆要到学习小组长家里去。有个小组长姓李,住在离小学不远的一条巷子里,巷名很好听,叫作菜根香。有古人说的“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意思。李同学的父亲是踩三轮车的,经常把三轮车停在老火车站前头候客,裤脚扎进一双几乎长及膝盖的布袜子里。他家里头的堂屋很大,光线很暗。砖墙上挂着一件棕编的簔衣,像只展翅的巨大老鹰的标本。做完了作业,我们就在菜根香玩躲摸子或者官兵捉强盗的把戏,一巷子皆是少年天真的锐叫。要回家了,我们排着队,拍着自己的大腿,仰起脑壳唱:“谢谢你的茶,谢谢你的烟,谢谢你的板凳坐半天;板凳一翘,打了我的腰,板凳一脱,打了我的脚,我问板凳要膏药……”于是月亮就升起在巷子尽头一片黑瓦屋顶上了。

    我小学时搬了两次家,一次是市政府的机关宿舍,是在一个名叫郭家巷的巷子尽头,进去之后,如武陵捕鱼人进了桃花源,别有洞天,原来是个好大的院子。我有几位小学同学也是住在这个院子里,有个同学的妈妈喜欢拉二胡,他家住楼上,有个圆圆的小窗,他妈妈夏天里就坐在小窗前,拉《洪湖水浪打浪》,拉《良宵》,仿佛拉出一巷子的蓝烟来。另一个同学家有个保姆,保姆的丈夫是沅江边上的农民,到了有黄鳝的时节,他就进城来,从篾篓子里捉出一条条黄鳝,在院子门外小巷尽头的一块大麻石旁来剖。他脑壳上扎蓝色家织布的盘头,满脸晒成古铜色,把食指同中指弯起来,夹住滑溜的黄鳝,朝麻石上一摔,黄鳝就晕了过去。然后他就拿刀来剖。我们总是围在旁边看,惊叹他的麻利同指力。因为我们试着去捉黄鳝,根本捉它不住。

    郭家巷里除了有我们这个院子,还有一个什么单位,总之,每天,巷子里头停放了七八辆单车,院子里的细伢崽有调皮的,就去下那些单车的铃铛。单车的主人办完事出来一看,铃铛没了,就破口大骂。③那愤怒的声音在巷子里像蝙蝠一样飞来飞去。

    另一次是搬到东庆街的一个名叫芋园里的小巷,也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外头有口老井,井壁上长满了虎耳草同满天星。伏天里,有老人就坐在井台边上歇凉,井口里冒出来一丝一丝的凉气,扇子一扇,拂到满身,通体爽快。细伢崽们夏夜里最喜欢把竹床架在巷子里,央求大人讲鬼故事,讲关公战长沙,讲秦琼卖马,讲唐僧到西天取经。仰起脑壳来时,真是天阶夜色凉如水,遥看牵牛织女星。

    小院子里有两个天井,长满了绿绿的青苔,人从上头过不得,一过会滑倒。院子里有个叫娟子的妹子,乒乓球打得特别好,我们没有哪个是她的对手。我们的乒乓球台就是一块门板,架在板凳上,没有球网,就跑到巷子里拾几块砖头来逢中拦着。我小时候喜欢吹竹笛,经常站在天井旁练单吐双吐。天井上是四四方方的天空,有白云静静缝缝,仿佛是驻足来听我的笛声的。

    我年少时住过玩过的许多小巷,如今大多业已消失,如同曾经有过的岁月跟童谣。我经常怀想起那些小巷,那些小巷人家跟小巷生活。怀想起麻石的小路同井台,怀想起青苔浸染的墙根,夏天里横七竖八的竹床同星空下的故事。或许,这证明我已经上了年纪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章叙事涉及方方面面,颇有“琐碎”之感,但抒情意味依然很浓。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标题“巷子”是如何统摄全篇的?请结合文本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具体分析。
  • 1.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想了解科研进展的公众来说,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去查阅专业的学术期刊,因而基于科研论文而产生的科学新闻就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了解科研进展的重要渠道。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以科学新闻的方式传播和扩散有关的科研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科普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相应科研成果的引用率,这在实证研究方面是有研究结论支撑的。而对于科学新闻的生产来说,基于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而生产出来的内容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满足公众的相关需求。

    从上述角度来说,科研论文与科学新闻的有效衔接应该成为一个“惯例”。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科技期刊也都采用了这样的模式,那就是在通过同行评议的科研成果发表之前,将准备好的科学新闻稿件以各种形式提供给媒体记者,并且协助媒体记者做好相应的采访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在科研论文发表的同时最大化地扩大传播效果,抓住公众的关注度,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实际上这其中还涉及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英杰芬格规则。该规则是由弗朗茨·英杰芬格在1969年提出的,大概内容是说,在科技期刊未发表科研论文之前,不宜通过媒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换言之,媒体上报道的科学新闻应该基于同行评议后的科研论文。当然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种做法,因为从取得科学发现到发表科研成果,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但是媒体则追求科学新闻的独家和首发权。因而一些科技期刊采取了设置“限时禁发”的制度,以确保对科研成果的相关新闻报道要以科研论文的发表为基础,当然也就有了随后的“无论文、不新闻”的具体实践。当然,随着媒体发表节奏的加快以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限时禁发”制度的时间延迟越来越短,科学新闻甚至可以做到与科研论文同步上线,但是无论如何,对科研成果的报道还是要基于科研成果的发表。

    但是,现实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个背离这种原则的现象,那就是一些科研人员绕过科技期刊或者绕过同行评议,直接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媒体和公众“公布”科研成果,当然这其中涉及科研成果首发权的问题,但同时也给科学新闻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斯坦利·庞斯和马丁·弗莱西曼并不是通过科研论文而是借助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宣称他们在室温下成功地完成了冷核聚变实验。而最近的例子莫过于,近日韩国物理学家团队在某网站上传了两篇论文,宣称发现了首个室温常压下的超导体。虽然科学界对这一情况相对冷静,因为有关室温超导的“乌龙”,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个“乌龙”再一次给金融界,尤其是投资圈带来了震动,“资本市场被引爆”,甚至有人调侃说:“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金融圈多次攻克重大科学难题,而科研圈总是跟不上之间的矛盾。”这种说法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是也说明了当前科研成果发表与科学新闻生产之间的张力。

    其实在这一轮的媒体报道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品味的现象,当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做好基于科研成果的科学新闻生产。

    首先,科学媒体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只发表在科技期刊中,更加追求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因而一些科研成果采取了某种意义上的“亲媒体”做法,甚至让科研结论变得更加“诱人”。毕竟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论文被生产和发表出来,为了得到媒体的宣传与报道,它们也需要“走出深巷”,而媒体在生产科学新闻的过程中则需要对科学媒体化现象保持警惕,在选题方面可以征求相关领域不存在利益冲突的专家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地报道科研成果。

    其次,自媒体压缩甚至避开从科研论文到科学新闻的流程。为了第一时间抢占首发权,一些自媒体账号会避开或者跨过新闻生产的常规流程,甚至采用一些夸大其词的方式来吸引关注,因而需要规范科学新闻生产的流程,提升相关从业者的科学素养,确保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科学新闻。

    再次,需要强化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和责任。科研成果从发现到发表再到传播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同行评议等作用,确保优秀的科研成果得以发表,并与媒体密切合作,扩大科研成果的公众知晓度,同时积极践行英杰芬格规则,确保科学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摘编自王大鹏《科研成果与科学新闻的张力》)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4. (4) 一篇媒体报道的规范的科学新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5) 作者认为的科研成果与科学新闻之间的张力具体指什么?应如何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1.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

    从古言韩信善用兵,书中不见信所以善者。予以谓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天下根本 , 见其断;虏魏豹,斩龙且,见其智;拔赵破楚,见其应变;西向师虏,见其有大志。此其过人者,惜乎《汉书》脱略,漫见于此。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材料二:

    羌寇武都。迁虞诩为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钞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曰:‘行不过三十里。’而今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我寡,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不同也。”既到郡[] , 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 , 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阵其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

    [注]郡,指武都郡。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虏见吾灶 A 日增 B 必谓 C 郡兵来迎 D 众 E 多 F 行速 G 必惮 H 追我。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

      ②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

    5. (5) 韩信与虞诩作战取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联系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1.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暮春同刘伯寿、史诚之饮宋叔达园
    司马光

    絮狂飞作团,梅小不多酸。

    共惜春余好,更穷今日欢。

    清流入花底,翠岭出林端。

    嫩笋玉萦箸,新樱珠照盘。

    邀迎嘉客易,会合故人难。

    寄语门前仆,骅骝[]任解鞍。

    [注]骅骝:赤色骏马,亦名枣骝,此处泛指良马。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诗七、八两句含蓄而有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1.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运动,从来都是在担当时代使命中彰显青春的使命,在推动时代进步中实现自身的进步。

    ——蔡奇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材料二:

    理想职业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任何工作都有血有汗,但不能有泪。你非常努力为之奋斗,并沉浸其中的时候,工作就是你在庞杂纷繁世界中的一片乐土。

    ——阿兰·德波顿

    以上材料对当代中国青年有着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中国诗词大会》继续创新,以“欢喜”“寻味”“本来”“天下”“十年”等为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可谓    ①     , 让人眼前一亮。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关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恰如其分地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    ②    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    ③     , 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等扎根于历史传统的考古文物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极大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文化自信也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以“文化自信”为开头,将文中画横线句子修改为一个长单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面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以“本来”为主题词的观众推介语,请仿照下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将第八场以“天下”为主题词的观众推介语补充完整,要求句意连贯,内容符合主题,语言生动得体。

      示例: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  本来

      “本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抱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然风骨,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爱国热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包容。“本来”是守住初心、回归本真。《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将带我们共同寻觅诗词中的源头活水,坚守“本来”,奔赴“未来”。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场  天下

      。“天下”是江山,是人民;是岁月,是英雄。《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期“天下”将带我们一同领略“胸怀天下、心系天下、爱达天下、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