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社会法治 /
  • 1. 报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展现着时代命脉。某同学收集了不同时期的报纸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报刊寻印记】

    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报刊探革命】

    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1905年孙文《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报刊求大义】

    “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这个号

    角,既为中国抗日战争而吹响,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吹响”。

    ——1938年《新华日报》发刊词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中国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并概括《时务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对孙中山所说的世界“百年锐于千载”的理解。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新华日报》创刊的历史背景与目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